金华频道

金华山故事⑩︱ “中国佛手之乡”传奇多

2018-10-19 17:18:5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0月1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朱浙萍 通讯员 王婷 杨昶昀 摄影 时补法)  【编者按】金华山闻名于世已有2000多年,是一座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不仅有秀美奇绝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离尘世很远,却离自然很近,离传说很近。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山故事》栏目,带你走进金华山的前世今生,采撷金华山风景中最瑰丽浪漫的传奇之花。

  10月26日,2018金华山首届佛手节将在“中国佛手之乡”赤松镇北山口村隆重举办。北山口村有着1000多年历史,出过邢薛、邢植、邢旭、冯亮、叶瑞芝等历史文化名人。村子里还保留着许多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古寺庙等。

  驸马太公故居、十字街道花石头、红石石板路、玉泉溪、康济桥……北山口村不仅有佛手,还有许多传奇故事。

  一、驸马太公

  古时候,一年国家大乱,百姓流连失所。北山口村有一个姓邢的年轻人,外出逃荒避难。在逃荒途中,遇到皇上的一个女儿也在逃难。“可怜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在逃难中相互结成了朋友,邢姓青年人,对公主的生活处处照顾:肚饥了,给她讨饭来充饥;口渴了,给她找泉水喝;晚上天冷,就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她穿。

  后来,国家扫平了叛乱,国家实现了安定。皇上派人四处寻找他的女儿。邢姓青年人得知后,忙将公主护送回宫中。龙颜大悦,决定招邢姓人为驸马。

  邢姓青年人当上了驸马,一时荣华富贵,家财万贯,于是他想到北山口造一座东桥。此时,邢姓青年人起了贪心,在花花银子上私欲膨胀,他想借造桥为名,搞到更多的钱财,于是他对皇上说:“在北山口造东桥资金严重不足,请拨钱粮资助!”

  于是,皇上将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三年的税全部划给他。一时,邢姓青年成了全国的大富豪。公主的母亲即皇后,听说女婿要造桥,是个宏伟工程,要前来考察一番。女儿听母亲一说,顿时心惊肉跳,怕露出丈夫的“马足”,忙对母亲说:“那个地方不好去,桥造在千丈崖头万丈岭,路窄车马不能进,山高峰陡鸟飞绝,猿猴攀爬心也惊。”她又说:“母亲呀,我日夜纺棉,资助丈夫造桥完成大工程。”皇后听了女儿如此之言,也就作罢。

  纸包不住火,后来事实真相大白,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将驸马进行五马分尸。

  据邢氏宗谱记载,驸马名叫邢珪,文武双全深得皇上赏识招为驸马的。北山口村至今还有驸马太公故居。

  二、花石头来历

  在北山口村中心十字街角有一块青花石,人们视为珍宝,走过去瞧瞧它的,小孩子要摸摸它,姑娘们还要在上面坐坐,挺爱它的。这块石头约有1吨重,长有0.8米,高有0.7米,体积有0.5立方米,上有花纹,玲珑可爱,这块石头怎样来的呢?

  大约在一百年前,现在这块空基是属于邢氏一家的,男主人年老过世后,他的妻子将这块空基赠给了邢氏宗祠,作为一宗公益土地。这块地在村中央,土地平整,人们很想在这块地基上造房子。邢家的后代邢举烈想:若这块地基上筑起房子,村民就没有活动的地方了,再者在此地建房,仿佛心中有硬物塞着,人们就不会心旷神怡。于是,他花了一些铜钱,雇了几个演戏的武生、大力士,到九里山背将一块青花石抬运放在这块空基上,重重地摆在那儿,表示此地永远不能建房。

  于是,在这块空地上,天天有阳光,人们在这里嬉戏玩乐,享受着人间的乐趣。

  三、红石石板路

  北山口村到中牌塘有一条红石石板路,有5里路长。人们下田劳动,或到邻村办事,或走亲戚等等,走在这条路上感到特别舒适,内心会发出微笑,对先人修路的功德无不赞美。

  这条路原来是条泥巴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跌跤,鼻青脸肿;下雨天走在这条路上,鞋帮上和裤脚上尽是泥巴,泥花四溅,苦不堪言;天晴太阳一晒,又是灰尘飞舞,身上脸上和头发上都是

  泥土,百姓对这条路伤透了脑筋。

  不料此事一直挂在邢敏求先生及中牌塘绅士邵百川先生的心头上。他们两家是亲戚,经常走动,来来往往走的都是这条路。他们两家一谈起这条路,尽是摇头,吃尽了苦头。他们耳里,也经常听到百姓“行路难”的怨言。衣食住行,“行”是百姓最关心的一种切身利益。于是,他们决定筹钱和发动群众共同来修路。

  铺路要用石板,他们就发动群众到北山去开采。石板很重就用架子车推。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数千块红石板运到工地。路基工地不平,他们就发动百姓将它铲平;沟沟洼洼,用泥石填上。技术工人要有酬劳,他们就千方百计筹款,按时发给他们。筑路是好事,大家十分支持,不到两年筑成了5华里长,0.8米宽的红石石板路。百姓对此点赞:

  邢邵二公功德高,百姓行路心操劳。

  为民修得幸福路,积德行善民夸耀。

  四、康济桥的来历

  北山口村中有一条古老而美丽的康济桥,横跨在玉泉溪上。康济桥的来历,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南宋年间,社会动乱,皇上老子急于带兵征剿,内宫嫔妃公主分散避难。其中一位公主流落到北山口村,被一位村祖收留,后来结为夫妻。村祖就成了驸马爷,本村有一幢驸马厅。内乱平定后,公主回京请求父皇,拨款在北山口村玉泉溪上造桥,桥名传说为“东桥”。

  不料后来,东桥被洪水冲走,村民行走不便,需要有人出面筹建大桥。此时村上的头面人物凑合在本村“报恩寺”聚酒商量造桥事宜。由于造桥经费巨大,老爷们你推我让,不肯落笔。当时村民邢金楷代表母亲钱氏坐在旁听者席上,他和他母亲都是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人,结果签字画押,由钱氏独自出资造桥。

  钱氏出卖了二石(五亩)良田作为经费,1905年开工建设。桥上的石料是本村麻车堰大路旁的乱子石,运到桥下后石匠师进行加工,雇用民工运到玉泉溪上。石料每块长约3.5米,宽0.45米,两侧六块条石,中间有1.5米见方形的石盘,上有“鹿”的图案,桥身仄面有“康济桥”牌坊。康济桥于1906年竣工。钱氏一个儿子名“仁康”,另一个儿子名“瑞济”,钱氏在他们名字上各取一个字,故为“康济桥”。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