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浙婺:“一带一路”万里行 沿途知音故事多

2018-06-15 16:46:5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6月15日讯(浙江在线 通讯员 苗青 摄影 张辉)  作为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6月5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新团队《白蛇传》剧组,沿“一带一路”,赴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四地的“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巡演圆满结束。

  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浙婺完成了《白蛇传》和青春版《穆桂英》、婺剧折子戏共九场演出,在祖国的中西部上空,响起“金华戏”风味十足又曼妙无比的婺腔婺调。浙婺成为我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所到之处,掌声不息,好评如潮。

  浙婺在乌鲁木齐演出现场

  创新—亮点多

  西安工业大学高佳宏教授是个戏迷,还上台演过京剧,但从未看过婺剧,看完《白蛇传》后指着浙婺的剧情介绍书封面说,“你们叫陈美兰新剧目创新团队,我感觉在创新上,确实名不虚传”。

  《白蛇传》是浙婺演出上千场的经典剧目,可谓是精雕细琢,千锤百炼。但为了这次“一带一路”万里行,剧团考虑中西部地区及国外观众情况,反复推敲,一场场一点点细抠,压缩了前半部的文戏,强化武戏成分,突出婺剧“文戏武做”特点,推出“国际版”的《白蛇传》。“水斗”这一场,经修改完善后,白娘子、小青与金山寺法海等一众和尚打斗时高潮迭起,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场场引爆观众热情,掌声雷动。

  西安观众刘蜜侠与母亲,平时爱看秦腔,但没看过婺剧。这次一起来看婺剧《白蛇传》,中途出去上个卫生间,忽听场内欢呼声、鼓掌声、呐喊声震耳欲聋,两人惊得急忙赶回场内,只见舞台上“水斗”一场已演过大半,一条由十几人搭成的长龙上下翻滚,与白娘子和小青斗得正酣。边上观众告诉说,前面场上还有精彩武功,可惜她们错过了。两人后悔不已,“没想到婺剧武功这么厉害,明天还要继续看《穆桂英》”。记者笑问中途还去卫生间吗,她俩答“可不敢再去了”。

  在西安从事秦腔教学的张冬说,“水斗”中的水旗设计出乎意料,既可以想象成水浪或水中生物,又可以灵巧翻转作武器,以前没见过这样的设计,很美很实用。

  婺剧《穆桂英》也是不断斟酌修改创新而成。其中“辕门斩子”一场,已经与其他剧种有很大不同,不仅将“降龙木”改成“破阵图”,而且大大强化穆桂英戏份,使得全场矛盾冲突接连不断,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极其吸引人。

  创新出彩的两出婺剧大戏,抓住了大家的心,让人欲罢不能。华东师大90后研究生李勇泉,连续两天坐高铁,从新乡赶到郑州看演出。他说:“我第一天看《白蛇传》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发朋友圈点赞无数,但不能好好欣赏表演,感觉太可惜了,得不偿失。第二天看《穆桂英》时我就坚决不拍照,目不转睛欣赏,真正沉浸在婺剧给我的美好享受中,这才值了。”

  在乌鲁木齐演出时,一对退休的秦腔剧团演员夫妻来看《穆桂英》,妻子12岁开始练功,当年演过穆桂英,且武功了得,开始时他们没在意婺剧《穆桂英》,以为剧情和以前演的差不多,看完后两人异常激动,妻子说,一直认为自己是武功最好的演员,看了浙婺的戏,才知道差太远了。丈夫说,过去“辕门斩子”穆桂英戏份很少,你们改得好,这个婺剧穆桂英的形象更丰满了,这才是创新,创新才能抓住观众,创新才有出路。

  传承—无断代

  浙婺演出团队平均年龄不满30岁,几乎每到一个城市,观众都会对场上主演年轻化却功底深厚感到惊奇。

  在西安,记者遇到几位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已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他们看了婺剧,小伙子个个跟斗又高又飘,姑娘们清一色背扎大靠小碎步出场,惊艳全场。他们说当下的心情简直是“激动、生气、嫉妒”,激动的是浙婺演出水平如此高;生气的是他们许多剧团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新人新作冒不出来;嫉妒的是浙婺有这么好的领导和像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美兰这样的中年演员,能把年轻人推到一线,推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确实,陈美兰作为婺剧领军人物,在四十出头、年富力强之时,便考虑代际传承,开始培养年轻人。她培养的学生杨霞云,早已成了《白蛇传》《穆桂英》的主要演员,挑起大梁,27岁时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第27届梅花奖得主。学生巫文玲、陈丽俐分别拿到了白玉兰奖和2017“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

  这次,陈美兰又带了几位00后演员重点培养,跟随剧团“一带一路”万里行。她们脸上还略带稚气,边演出边观摩学习。

  几乎每到一座城市,当地的剧团都会问浙婺院长王晓平,你们到底有什么绝招,能培养出如此年轻,又如此整齐的队伍。王晓平说,一个剧种要发展,传承是责任,责任大于天,这已成为浙婺的共识。

  刚刚30岁出头的优秀婺剧武生楼胜,已经把自己的拿手剧目《吕布试马》《冀州城》《火烧子都》等教给了婺剧新生代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苗嫩、刘志宏虽已退休,仍随团帮唱,声音清亮悠扬。苗嫩反复看了《穆桂英》,对剧中人物穆瓜的一段念白节奏和声调有想法,于是便拖牢演员陈晓建,与他认真探讨反复斟酌。82岁老旦演员邵小春,精神矍铄,随团跟年轻演员一起谈戏、谈表演,乐此不疲。就是这样,浙婺人从80岁到18岁,全力以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演出受到当地观众欢迎

  融合—无界限

  金华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义乌开出的“中欧班列”,线路最长,所经国家最多,同时,也是国内所经省份最多的。婺剧“一带一路”万里行,无疑是用金华方式,讲金华故事,使金华的文化产品也飞向“一带一路”沿线,促进金华与沿线人民的交流沟通。

  70多岁的豫剧旦角名家王清芬对浙婺到郑州演出非常期待,因为她的学生要来了。王清芬也是梅花奖得主,拍过戏曲电影《抬花轿》《风雨情缘》等。去年应浙婺邀请,来金华传授折子戏《梳妆》,浙婺青年演员吴青霏勤学苦练,把《梳妆》中即将出嫁女孩的喜悦、娇羞、甜美演得可爱又灵动。王清芬感慨“青霏是我所有学生中演《梳妆》最出色的”。

  “看了浙婺的两场演出,外行服,内行更服。作为戏剧大省的河南,曾经出了不少好剧目,但像这样唱做念打这么全面的,没有!”当她看到穆桂英新婚之夜闻听军情,翻身下床,衣服一抛便穿上身的片断,不由得十分开心。原来,一秒穿衣这套动作,就是王清芬传授《梳妆》时教的。现在被杨霞云用到了穆桂英的戏中,与穆桂英形象非常贴切。王清芬说,浙婺演员做到了一点就透,融会贯通,难怪他们的戏会这样红火。

  河南编剧贾璐创作的《宫锦袍》,多年无人问津。剧本被浙婺采用后,陈美兰担纲主演武则天,一炮打响,成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贾璐折服浙婺慧眼识珠,又准备与浙婺进行新剧目合作,并力邀剧团到他家乡——河南濮阳演出《宫锦袍》,让濮阳人民感受婺剧魅力。

  在新疆乌鲁木齐首场演出结束后,已经72岁的原汉剧和秦腔演员梁雪珠非常兴奋:“我从没在新疆的舞台上看过这么过瘾的戏。”意犹未尽的她跟着演员来到下榻的宾馆大堂,拉着陈美兰的手切磋演技。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团长王永立说,我们要向浙婺好好学习,加强交流,争取排演出好剧目,到金华演出。

  浙婺在郑州和西安完成四场演出,引爆了两地戏剧圈和观众群

  知音—无地域

  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这四座城市对浙婺来说,都是头一回去演出。不少人甚至“婺”字也读不来,但锣鼓一响,人们立即会沉浸在奇妙的婺音婺调中,没有了地域隔阂,只有欢呼和掌声。

  赖富苹和先生是从台北来新疆旅游的,听记者介绍浙婺在新疆演出大受欢迎的情况后,特意向台湾昆曲界一位辈分很高的朋友咨询是否看过婺剧,朋友很快回复:“原来是浙江婺剧团,2009年他们在台北中山堂的演出,我每场都去看。他们那次来台演出非常成功,让我们开了眼界,认知到大陆地方剧种戏曲从业人员的努力和高素质表现。”

  赖富苹夫妇看了婺剧折子戏专场后,给记者发来这样的文字:“第一次看婺剧,非常惊艳,每位演员都很年轻,都有扎实功夫,扮相又美,真是名不虚传。传统戏曲能有如此系列传承,非常佩服。”

  在兰州,我们遇见东阳籍女企业家斯亚珍,开始风风火火的她直爽地说,“我不喜欢看戏”。谁想,第一天看完了《白蛇传》,完全颠覆了她对传统戏曲的印象,第二天请了许多朋友来看《穆桂英》,演出结束还上台献花。她说“原来婺剧和金华火腿一样,也是我们金华的金名片,以后我要追看婺剧了。”

  河南巨龙管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屠康是金华人,且是个90后,也和斯亚珍类似,以前不看婺剧,这次连看两场婺剧后,接连在朋友圈发文“好看好看,听到河南人民对婺剧的赞美无比自豪”“如果河南客户到金华,我一定请他看一场婺剧”。

  6月5日凌晨2点,乌鲁木齐宾馆,记者被响个不停的电话吵醒。原来,是婺剧新戏迷梁雪林打来的。他是新疆一名退休警察,看完婺剧折子戏专场后接受过记者采访,但他感到意犹未尽,回家后又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的评论发给记者。在评论的最后他写道: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给边疆的不仅仅是几台传统戏曲演出,你们更多的是带来一种时代精神,吹来先进文化传承之风,带来党对边疆的关怀与温暖。我们会做婺剧忠实的、永远的粉丝的!我爱你们!

  就在这次“一带一路”万里行巡演接近尾声时,看到浙婺在各地备受欢迎,河北山海关、山西太原和郑州市政府又向浙婺发出了演出邀请,浙婺的好戏还将继续在各地上演!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