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社科视窗3︱金华方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1-18 17:22:3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月18日讯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金华方言属于吴语,为南部吴语金衢片。吴语是江浙民系主要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及福建北部。吴语又分为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西部吴语,南部吴语包括金衢片、上丽片(上饶丽水)、台州片、东瓯片(温州大部)四部分。南部吴语与北部吴语不同的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千差万别,大部分都是平原而交通便利的北部吴语区内部通话程度高,即北部吴语在该区域能基本通用。而南部吴语由于所处多丘陵盆地,互通不便,再加上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南部吴语内部差别较大,跨语言片区难以相互交流。金衢片包括金华大市及衢州市区、龙游县和丽水的缙云县这13个县(市、区),使用人数较广,约700万。

  金华方言内部差异也较大,八婺之地,乡音各不同,本文以金华城区方言为代表,下同。根据《金华方言词典》,金华方言有以下几个特征,语音方面一是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白读中读为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二是古浊上字今归阴上,今无阳上调,但在儿化音变和一些字组的连续变调中,古浊上字自成一类。通俗的来讲,就是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混读、入声调较多,上声调起调太高,难以下降,导致声调的高扬转降不明显,语速显得过快。金华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留下众多足迹,著名诗人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就是金华方言“大叶荷”的谐音。

  然而,金华方言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出现诸多问题。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但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金华中小学生的金华方言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根据黄晓东《浙江金华农村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一文数据显示,小学生将金华方言作为第一语言学会的比例是30%,初中生是59%,高中生是45%,而将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学会,小初高对应的比例分别是67%、38%、41%,表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已逐渐把普通话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而从掌握的语言数量看,82%的被试者同时掌握方言和普通话,其中多数人普通话更加熟练,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被试者只会说普通话,这部分人大都是小学生。再从家庭成员掌握的语言数量看,被试者祖父母以讲家乡话为主的占83%,被试者父母以讲家乡话为主的占70%,参照之前中小学生数据,表明年龄越小,方言能力越低,普通话能力越高。从掌握语言的程度看,被试者熟练掌握普通话的占98%,熟练掌握金华城里话的仅占38%。最后,从被试者对语言的认可度的调查显示,在“好听”、“社会影响”、“有用程度”三个指标上,普通话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方言。综上,调查表明在金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群体,方言处于弱势地位,普通话不仅比方言更具有社会声望和使用性,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中小学生的普遍认同。对00后而言,年龄越小,其使用方言的频率越低、范围越小,熟练度程度较低。并且,这项调查的对象是方言仍使用较多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可想如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区,中小学学生的方言使用情况将更加不容乐观。

  自1986年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就一直是语言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方言分歧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社会的发展,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要求,只有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才有可能全面发展。然保护和发展方言也责无旁贷,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风俗的活化石,保护方言本身特色就是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这点不复赘述。同时掌握方言也有助于企业发展、民众就业。早在在明清时期,主要城市的“会馆”就是为同区域同乡的商人服务的,士大夫之间亦有“同乡”之谊。而在普通话盛行的今天,在金融和商业领域中,来自同方言地区的同乡之间相互抱团是一种普遍行为,中国各地存在众多同乡商会,他们通过“乡音”方言对彼此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形成各种极具凝聚力的圈子,进而形成独特的内部金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交换市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方言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口头语言形式,是人们彰显自身自身身份的特殊符号。掌握方言技能有助于流动人口在迁入地搭建良好的社交网络,增强社会认同感,减少就业“壁垒”。

  因此,针对金华方言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对金华方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留传承金华方言的特色。金华方言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志耘教授在《关于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的设想》一文中谈到建设汉语方言博物馆,博物馆里进行以下几项措施:一是方言文化展示,展示内容是该地区方言的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各地特点,加之方言文艺、方言民俗和方言名物。二是对方言语料进行收集和保存。利用自助采录系统收集方言语料,加强参观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长期有效收集各地方言语料,保持地方特色。三是开展方言研究。通过展示相关的研究论著及相关文献,从学术角度加强其保护。

  方言博物馆的构建设想,是曹志耘教授在多年从事方言研究过程中对方言保护创新的一环。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方言保护首要的是“保留火种”,创建方言有声数据库。相对古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语音特征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被逐渐侵蚀,一些特有的语音特征的流失使得金华方言将来总体特征会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且在信息化时代下,随着地区间交往、人员流动加快,金华方言的语言特征流逝速度也越来越快。有鉴于此,应关注金华方言保护,特别是方言中的相对原始的特征,在金华全域收集不同区域、不同语调、不同词汇、不同含义的语音语言材料,创建较为系统完整的方言有声数据库。

  其次在于“薪火传承”,对地方特别是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在其更深认识金华的同时加入方言元素,突出方言的地位和作用。以婺剧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宣传队伍开展文化下乡、节目演出,在学校、城区村镇文化礼堂定期为基层表演或播放有金华方言的婺剧戏曲、小品等节目,深化金华道情、金华山歌、浦江乱弹、东阳民谣、永康鼓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对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影响。

  最后是“言暖民心”,以主流平台媒体的活动栏目加深市民对金华方言的认同感。尽管金华方言演变形势不容乐观,但从金华方言自身看,其也有一定的自我防御能力,即金华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融入本区域的人文背景和地域特征,具有很强的自足性,且随着金华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华人对金华有强烈的认同感,而对维系认同感的纽带之一金华方言,则有潜意识的保护。且庆幸的是社会各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金华方言保护的重要性,金华市社科联开展“金华记忆:八婺乡音朗诵比赛”,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金华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闻节节棒》亦是用金华方言的娱乐化民生新闻栏目,以唱新闻的形式深受金华人民喜欢,此外还有义乌电视台栏目《同年哥讲新闻》等等。这些节目活动贴近百姓生活,使人们对金华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这些节目活动为金华人民喜爱,实质上是金华人民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金华方言不等于排斥、反对普通话,两者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在教育、宣传、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的需要;而方言可以作为普通话的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亲情、乡情,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繁荣民俗文化。

  (作者单位:金华市社会科学院)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