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月3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朱浙萍) 岁末年初,单位各种考核都你通过了吗?不要以为各种年终考核多么繁琐折磨人,其实早在清代就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年终考核制度。
在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古代官署文化展区,就可以看到清代考核官员的制度是什么样的。
侍王府为金华千年府治所在地,金华也是省内至今仍保存着古代州衙署建筑的极少数城市。因此,布置了这个介绍金华古代府衙文化的专题展览。
据介绍,清代初年制定的这一官吏考核办法,叫做“四格六法”。
“四格”,是指守、才、政、年四个方面,即从操守、才干、政务、年龄四个方面考察评价官员的品质等级。
其中“操守”分“清、谨、平”三个等级;才干分“长、平”两个等级;政务分“勤、平”两个等级, “年龄”则分“青、壮、健”三级别。
“六法”即考察官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状态,是否犯了以下六条:不谨(不守职规职德、失职或屡犯错误);疲软无力(消极平庸、怠惰混日、无所作为);浮躁(工作不扎实塌实、不重实效实益、简单粗暴、急躁冒失);才力不及(才干低下,不适合当职职位);年老(岁数大);有疾(多病)。
凡属上述六种状态,都要给予革职、降级调用、勒令休致等处分。
具体来说,对“不谨”“疲软无为”者革职;对“浮躁”者降三级调用,对“才力不及”者降二级调用;对“年老”、“有疾”者勒令休致。
据了解,清代初年制定这一制度以后,实行起来也是非常严格的。
1650年正月,大计全国官员,有816名官员因为考核不过关,被加以革职、降调、致仕等处罚。
与此对应,考核优异者则可以得到引见、升官、晋级、赏赐、封赠等奖励。
其中,守清、才长、政勤、年青、壮或虽年高但健,为一等(称职),可升一级;守谨、才长、政平或才平、政勤、年青、壮或尚健,为二等(勤职),记录一次;守谨、才平、政平或守平、才长、政勤、年龄符合条件,为三等(供职),照常任职。
在以上官吏的考核标准中,可以看到“清、慎、勤”三个字,据了解,它实际上就是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为官之道,也就是清代官吏的“座右铭”。其中“清、慎、勤”最重要的还是“清”。
据《清会典》卷十一《吏部》记载,当官如果“不谨”(即不慎),或“疲软无为”(即不勤),其处分都是革职,但尚无身家性命之忧;而“凡官贪者”(即不清),则“特参”。“特参”要比革职严厉得多,自己丢了小命不说,还让祖宗几代蒙羞。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个字,曰清、慎、勤。”这说明在清末,“清、慎、勤”依然是官员做官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