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夜读党史118丨金华籍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

2017-12-04 17:29:20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俭朴廉正 热心公益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金华县(现金华市金东区)叶村人。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他在《浙江新潮》刊登《非孝》一文引发“浙江一师风潮”。他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也是金华最早加入党组织的人,是团中央第一任书记,中共二大代表。

  青年时期的施存统

  抗战时期,施复亮夫妇双双失业,幼子施光南未满周岁,生活无以为继。有人劝他投靠国民党,去当个参议员。施复亮严辞拒绝道:“宁愿饿肚皮,不投蒋介石。”

  施复亮有一个座右铭:清以持身,明以治学。忠以任事,恕以待人。恒以成功,乐以处世。

  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并要求子女也这样做

  解放后,施复亮出任中央劳动部副部长,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保持艰苦朴素本色,每日三餐十分简单:早餐一碗清汤挂面,中餐晚餐都是二两米饭,一荤一素。并规定:吃蛋不吃肉,吃肉不吃蛋。

  他家常穿一套布制服,一双布鞋。一套会客穿的衣服,只有“五一”“十一”上天安门观礼时穿一下,回家就换掉。因此一双皮鞋穿了二十年,还锃光闪亮。施光南和哥哥姐姐在参加工作前都只能穿父母的旧衣服改制而成的衣服。

  1949年9月25日北京民建中央委员合影(3排右1为施存统)

  1951年施存统(前排左1)在劳动部送别苏联专家时合影

  施复亮有一个理论:自己的钱不一定自己用。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工资除了日常必要开销,其余全部储蓄,一旦公益事宜有需要,即慷慨解囊。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河北水灾,支持对越自卫反击战他都积极捐款。施复亮十分关心故乡文教事业的发展,把自己在村里的私人房产捐赠给村里办学校。1970年,施复亮在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故乡的小学,寄了两千元给村大队。大队用这笔钱造起一幢新校舍。虽然施复亮去世时,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元钱,但是他俭朴廉正的家风成了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

  把自己当农民的将军

  冯志祥(1904—1987),义乌县(今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立有赫赫战功,是中共七大代表。

  冯志祥

  在长征途中,冯志祥多次受伤,身上留下13个伤疤。然而冯志祥在谈及长征的经历时只淡淡地说:“我没有死在长征路上是命大的。”

  在平型关战斗中,冯志祥中弹负伤,右手食指、中指的功能完全失去,造成终身残疾。但是他在伤好后,苦练右手无名指扣扳机,继续立于抗战前线。直到逝世前,他的儿女们才看到他的“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荣誉证。

  抗日战场上,冯志祥(左2)与战友合影

  中共七大会议时期的冯志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志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正军级)。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然而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冯志祥,除却军人的血性,内心仍保留着农民的艰苦朴素。在1950年、1966年他曾两次回到家乡,但都没惊动当地政府,就住在亲戚的家里,吃着家乡的小菜,但由于备战的缘故,总是来去匆匆。据儿子冯鲁延回忆,“当年,父亲离休的时候就想回来,金华的房子都看好了,后来由于军区一级备战,军级干部不许离省,事情就一直拖了下来。”“父亲非常热爱家乡,他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聊的总是只有两个话题,一个是打仗,一个就是神坛村的农民。在父亲的心里,他一直就是神坛村的一个农民。平时吃饭的时候,如果不小心饭粒掉在桌子上,他都会要求我们捡起来吃掉。”在儿子的记忆中,冯志祥一直保存着他的光荣传统,打补丁、缝纽扣,都是自己动手。在儿子参军的时候,冯志祥还郑重地送了一个针线包。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