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汪希燕:服务“文化金华”建设 打造文博“同心圆”

2017-07-24 14:26:36    来源: 浙江在线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7月24日讯   【编者按】上半年,金华市文物局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浙江”建设及金华市委提出的“三条廊道”建设,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文化金华”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匠心引领、拼搏进取”的文博铁军。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就如何组织全市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有效发挥全市文物部门在“文化金华”和“三条廊道”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就破解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突出矛盾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积极打造“文化金华”

  第十四次省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文化浙江”的战略部署,将文化建设列入统筹推进“六个浙江”建设,成为全省的重点奋斗目标。文物工作作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清形势,主动融入,在“文化金华”建设中发挥优势,不断增添文博元素,是我市文物系统创新发展的新命题与新方向。

  上半年,全市上下围绕“文化金华”建设开了个好头:

  1、文物资源不断丰富。

  今年年初,我市获批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位列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已达144处,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列全省第二,可移动文物总量列全省第四,全市博物馆数量列全省第五,从文物资源的角度,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在全省“走在前列”的目标。

  2、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武义继续推进了明招文化园和延福寺两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浦江在做好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重点在配套工程建设上下功夫,成效显著;义乌、武义两地博物馆新馆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浦江、兰溪等地也积极实施了一批古建筑修缮工作。“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寺平工作营”活动正式开营,可以说是“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的升级版。

  3、历史文化发掘显成效。

  为了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文博铁军”,上半年,我局将年轻一代文博工作者集合到一起,挖掘金华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提升文化自信,增进自豪感。

  4.考古发掘惊喜连连。

  各地都进行了一些考古调查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义乌开展了桥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观音塘恐龙足迹地质遗迹核心区块的古生物化石科考调查、湖塘汉墓调查勘探,在观音塘遗迹发现了处于运动中的连续的翼龙类足迹化石;东阳发现了我市首个圆形的古墓葬形制等等,通过这些考证,不仅为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业务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省党代会共6次提及文化工作,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下半年,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要求,抓好重点工作,在“文化金华”建设上积极作为。

  金华市博物馆

  服务“三条廊道”建设,打造文博“同心圆”

  “三条廊道”建设是金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全市加快推进共绘浙中发展“八骏图”,打造金义都市“同心圆”的重大举措。文博系统应以“生态廊道”建设为抓手,推进全市文博“同心圆”建设,彻底解决我们“散”的短板。

  下半年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主动服务综合交通廊道、金义科创廊道。做好廊道沿线区域考古有调查工作,今年上半年,东阳、义乌、金华三地主动服务金义东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完成了项目沿线考古报告,全市率先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支撑性文件。上半年,我局通过加强与国土部门及重点区块指挥部的对接与协作,将考古调查工作前置到土地出让阶段,并创新开展了区域考古调查工作,5万平方米以下的考古调查工作由我局完成,若发现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则邀请省局专家一起调查,5万平方米以上的考古调查工作,邀请省局完成。目前,我局已开展了原金华山游乐园地块和多湖中央商务区地块共380万平方米的土地出让前考古调查工作,形成了一套可借鉴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推广。

  2.共同推进文博事业改革。针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前几天,省文物局下发了《文物系统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指导目录》,我们要按照这个目录,及时调整好我们的行政服务事项清单,简化流程和材料。市本级和县(市、区)一级有9个行政审批事项相同,下一步,我局将对这些事项的办事材料和流程进行统一,将行政审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实处。

  3.赋予“生态廊道”文化底蕴。目前,全市生态廊道建设已经正式启动,2017年安排项425个,其中文物类项目16个,总投资54亿元,这是文物部门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浙中生态廊道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局计划汇总《浙中生态廊道文物实施项目计划表》,在全系统开展“推进文博生态廊道建设,打造文博同心圆”活动。

  认清严峻形式,积极做好治危拆违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工作

  现在,金华全市也掀起了治危拆违新高潮。破解治危拆违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矛盾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不可移动文物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从《关于服务保障全省治危拆违攻坚战消除历史文化建筑安全隐患的通知》等省下发的文件看,此次治危拆违行动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消除安全隐患”上,没有规定要将属于文物建筑的危房全部拆除,所以,应该说是文件的理解与执行上出现了偏差,我们文物部门在必要时要果断发声,将文保建筑留下,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主动融入,服务大局。东阳、武义、磐安等地都有了一些经验。东阳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上半年,他们不仅下发了《关于治危拆违中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乡镇(街道)有“治危拆违”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双重主体责任,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实施挂牌保护。还积极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主动向各乡镇(街道)发送了文保单位、文保点名单,在报纸上刊发14个版的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局机关分四个小组赴各地开展历史建筑调查,共调查村落800多个、古建筑1000多处,将主体结构完好、有文物价值的118处的D级危房列入文物保护点暂缓拆除,同时筹措资金,收购木构件等做法值得点赞,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参照东阳做法,完善工作机制,将文物基础性工作往前赶,及时公布公告三普登录点,将“两划”划定和标志牌树立等保护措施前置,抓紧公布一批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在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主动服务,主动融入。

  完善机制,明确职责。2017年1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发出了《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7〕75号)要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探索建立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发布机制,确定文物价值和保护措施,进一步明晰文物所有人、使用人的责任,在规划编制时应尽早参与,探索建立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动配合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积极介入到城乡建设规划中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让文物部门能够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解决涉及城市建设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问题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需求。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无法避开的,优先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实施异地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文物行政部门应知道要做好异地迁移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评估,将迁移情况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文物局备案,务必做到程序合法、过程公开、论证彻底、决策科学。

  联合执法,一案双查。建立一支不怕辛苦,能够快速反应的执法队伍和业余文保员队伍,加强检查巡查,与公安、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及当地政府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面对擅自迁移、拆除和故意损坏不可移动文物的,执法要坚决,该查就查,一查到底,我们也会鼎力支持各地的工作。如果是法人违法案件,要坚决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的“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6-2018)”要求,一要责令其改正,恢复文物原状,二是对于涉嫌单位犯罪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对于涉嫌失职失责的案件,要提请政府追究行政责任。

  加强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一是文物部门要积极向领导、各级政府机关、乡镇(街道)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导各地做好治危拆违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的作用,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台筹措保护资金,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让社会团体和企业自主参与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中来。

  文博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金华作为文物资源大市,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省、市党代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历史使命,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共绘金华文博“同心圆”。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