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7月8日讯(浙江在线 特约作家 三川) 家里养着5只乌龟。这些乌龟不是买的,它们的到来完全是一种机缘。头两只乌龟是一位居住在深山的老农送的。这位老农是我的扶贫对象,6年前的一天,他带着两只乌龟到县城看我。如今的乌龟身价不菲,一只斤把重的乌龟能换三担大米。我给他的帮助十分有限,而他却一直铭记于心,怎能收受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婉言谢绝。老农说:这是家里的黄狗昨天从山上叼来的,值不了几个钱。望着一脸诚恳的老农,我说:“我帮你养着。”而其它乌龟,是朋友请吃饭时我恳求删去的一个“菜”,颇费了一番口舌,也算是人口“救”龟吧。
家养乌龟是一种闲情逸致,既陶冶情操,又传承文化。当今,“乌龟王八”是一句刺耳的咒语,名声并不好听,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龟曾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神话中的女娲画像旁边,总跟着一只龟,因为龟曾经帮助女娲补天。相传夏禹之所以治服洪水,也受一只驮着“息壤”的神龟帮助。商朝时,人们盛行龟卜,凡帝王登基、出征、祭祀等事无大小,每事必卜。龟卜的方法是用火烫龟甲,使龟甲受热显出裂纹来判断吉凶,据说还由此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甲骨文。春秋战国时,知名大将的旌旗上都绣有龟的形象。五行中的“水”即代表乌龟。龟还表示颜色中的“黑”,占据方位上的“北”,象征品德中的“智”,乌龟成了先行先知的灵物。汉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是龟形的,叫“龟符”。丞相、列侯、将军的官印上都刻着一只龟作钮鼻,叫“龟钮”。
乌龟已有两亿年的历史了,早在“爬行动物时代”就介入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行列,丰富的乌龟文化是历史长河自我过滤后的宝贵积淀。优胜劣汰是物种进化的自然法则,千年乌龟能活到今天自有其独到的生存本领。它虽以行动缓慢而闻名,但有着同兔子赛跑获得冠军的“光荣历史”。它的头像蛇头,背腹都是艰硬的甲壳,还拖着条短小的尾巴。平时,它的头一伸一缩,小眼睛时而慢慢睁开,时而安然闭起,悠闲自得。如果突然把一只乌龟的身体翻过来,腹甲朝天,受惊的乌龟便立即把头、尾、四肢缩进龟壳,仿佛一个坚硬无比的大盾牌。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年代,这种求生的本能能够躲避天敌的捕杀,加上特有的龟息功夫,乌龟便成了长寿动物,所谓“龟寿鹤龄”。《庄子?秋水篇》就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之句。《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南方有位老人用龟垫床脚,一垫二十年,到老人去世时移床,那乌龟还活着。
乌龟凭借坚硬的外壳,虽然长寿,但一碰到“龟狗”就一筹莫展了。“龟狗”这个词《辞海》里没有,但不是笔者杜撰,而是现实生活的产物。因为乌龟大都生活在深山冷坞阴暗潮湿的地方,要找到它真不容易。然而,山里的农民对猎狗进行特殊训练,让它专门叼龟。猎狗每每叼到一只龟,总能获得主人的特殊嘉奖。久而久之,这种训练有素的猎狗就叫“龟狗”。
乌龟的生长及其缓慢,雌雄交配需要合适的场地。养在家里的乌龟虽然衣食无虑,但并不舒适,甭说产出的龟蛋孵不出龟仔,就连生命都难以保全。今年开春后,我们估摸冬眠的乌龟即将苏醒,便打开了裹着的小棉袱,一股刺鼻的腐败气味顿时弥漫开来,那只乌龟只剩下一具龟壳了。妻子女儿难过地建议把乌龟们放归深山。我说:“万一被‘龟狗’叼到了,还不是一样吃进人的肚里!也许家里才是它们的避难所。”
弱肉素来就是强者的美味。人的食欲有多旺,野生动物就有多惨。国人好吃,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如今都是猎食的对象。乌龟又有独特的滋补功能,吃龟者驱之若鹜。那些腰緾万贯的人,更是高价收买野生乌龟,以满足自己的口福之欲。然而,乌龟是一种灵物,享口福之欲者虽能逞一时之快,焉知能独善其身?!
细细分析起来,厚硬的外壳固然是乌龟极为有效的防御武器,但它的僵化、笨重也是难以摆脱的成长、进攻和进化的负担,这也许就是乌龟们没能因为独有的硬壳成为动物的霸主,反倒成了处处受人欺负的“弱势群体”的原因。以世俗的眼光视之,这个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之久的物种遭灭顶之灾恐怕为时不远,因为人类一旦开始食龟,又有“龟狗”作伥,乌龟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与其说这是“龟狗”的可恶,还不如说是人类的悲哀!
维持生态圈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维系生存的根基。目前,国家严令保护的动、植物分别为258和354种。这样的生态环境已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窃以为,要解除这种生态危机,远不是科学技术的问题,也不只是制定法律法规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我们最根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问题:“吃什么,怎么吃”。但愿,家中的乌龟再活500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