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侍王府惊现罕见碑刻 古时金华到底有多繁华?

2017-06-23 12:06:58    来源: 金华日报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6月23日讯 历史的意外发现,往往在惊鸿一瞥。

  日前,金华市民耳熟能详的侍王府纪念馆惊现省内罕见碑刻。这一意外发现,一改侍王府仅为大众所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军事指挥所”150多年的历史,侍王府原址的悠久和厚重远超市民想象。

  此次发现的两块石碑均为宋碑,嵌于侍王府东院二进西厢后壁墙体中。一块为“魏王碑”,刻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另一块为“题名碑”,刻于北宋庆历丙戌年(公元1046年),比久负盛名的陆游碑时间还早。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没想到金华还尘封了这么好这么辉煌的历史。”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称“想不到”。她发动金华文史专家对石碑进行仔细解读,越读越兴奋。“石碑为金华历史增添了厚重一笔。早在宋朝时,金华就已是‘东浙大都’,经济、政治、文化均名列前茅,占据重要一席之地。读史鉴今,我们更有信心共建金华,走在前列。”

  石碑越过千年,静静伫立在侍王府一角,向世人展示1000多年前金华的繁盛画卷。

  魏王碑

  盘存家底“盘”出惊喜

  碑刻的发现,完全是盘存家底“盘”出的意外惊喜。

  去年7月,市委书记赵光君到古子城调研,提出要挖掘金华的历史文化。今年5月10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到金华做“越地长歌———璀璨的浙江历史文化”志愿讲座,在参观古子城时,也要求挖掘金华的古衙文化。

  市文物局“下决心盘存家底,还原历史”。侍王府因“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军事指挥所”而名,事实上,侍王府原址的历史远非“侍王”这段历史这么简单。

  市地方志办公室郑龙对金华历史研究颇有兴趣。他说,唐宋时,该处一直为州治所在。宋代,这里就是金华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元代在金华设浙东宣慰司后,这里成为宣慰司驻地,婺州路治移往宋添差通判廨宇旧址。大德六年(1302)宣慰司移往庆元(今宁波)后,此处改为浙东道肃政廉访使司驻地,从行政中心成为监察机构所在。明代,改为御史行台也就是巡按御史所在。清代,成为试士院,是上级官员到金华考校学子之处。1861年5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占金华后,将其改建为侍王府,成为太平天国在浙江的指挥中心,市民、游客广为人知的也就是这段历史。

  “这么重要的衙门,怎么可能只是侍王府?”汪希燕带领有关人员在侍王府一遍又一遍走,嵌于东院二进西厢后壁墙体中两块紧锁在玻璃柜中的石碑,引起了她的注意。

  石碑已斑驳,除了“皇子……节度”“题名”等几个大字能认出,其余均模糊一片。“直觉告诉我,既然是皇子,后面肯定有故事。”

  石碑上到底记了什么,没有人答得出来。

  在汪希燕主持下,侍王府馆长助理李倩带着两位年轻的同事,对着两块碑一字一字地辨认、记录、打印出初稿。由于石碑年代久远,字迹很不清晰,每一个字的辨认都很费劲,必须沉浸进去,有时候要读出一个字,甚至需要换几个角度审视。就这项基础工作,花去了整整两天时间。由于“魏王碑”风化严重,辨认得很不完整。李倩向市志办郑龙求助,并搬出库房内的魏王碑拓片,大家一起对照相关古籍,一字一字重新研读,终于把石碑上的字都给读出来了。

  这一读,着实把他们给乐坏了。

  题名碑

  去了N次从不知道有这宝贝

  两块石碑一高一低。低者高约两米,碑额楷书“皇子节度使魏王诏书”,碑顶雕有螭龙,碑体正文用行书书写,共五行155字:

  勅保宁军官吏军民僧道耆寿等:朕以皇子恺赐履大名,偃藩宁国,仍元衮视仪之贵,兼斋旄制阃之雄,乃眷东阳,寔居近服,缅想提封之内,当知宠命□新,凡在帡幪,式同鼓舞。今特授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依前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魏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肆佰户。故兹主(示)谕,想宜知悉。春暖汝等各此好否,遣书指不多及。

  十六日

  勅

  乾道七年二月日立石

  大意为册封赵恺为魏王,雄武、保宁二军节度使,判宁国府,加封食邑并告谕保宁军官民父老。

  高者高约2.5米,碑额楷书“题名记”、正文亦为楷书书写:

  婺自唐□□钱氏保有,更历五代□□。国初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其土,朝廷始以阎象知节度事,大距今六十有九年,来为州者三十有四人,其人之贤不贤,其政之善不善,前此者未可知也,后此者可知也。然则何如?曰贤人善政在民不在吏,不贤人不善政在吏不在民。自象而下可知也。自詠而下,虽百世可知也,来者得不念之哉。故悉书其官氏名于石。时庆历丙戌(1046)岁立冬日,领郡事关詠记。

  大意为为官自省,“贤人善政在民不在吏,不贤人不善政在吏不在民”。《题名记》收录了自北宋阎象以来的72位金华州官的名字。

  郑龙是专家中的绝对主力。他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采访时,他直向记者感慨:“侍王府去了N次,从来不知道还藏有这宝贝。”

  这又是怎样的宝贝,让专家如此欣喜呢?

  侍王府(资料图)

  金华在历史上就具有首位度

  “魏王碑”最让人纳闷的是:魏王的诏书为什么会出现在金华?文中的保宁军是哪里?魏王恺又是谁呢?

  郑龙查了很多资料,保宁军即金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东吴政权分割会稽郡一部设立东阳郡,管辖范围主要为今天的金华、衢州和丽水的一部分,郡治长山(今金华城区)。诏书中的“乃眷东阳”,就是用古称指代金华。南朝时,东阳郡改称金华郡。隋开皇九年(589),始设立婺州。五代时期,婺州是吴越国的领土。后晋天福四年(939),婺州被升格为武胜军。军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是唐代方镇制度的延续。初为军区,后来兼理民政,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往往设立于重要战略地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降宋朝,保留武胜军建制区划。淳化元年(990),武胜军改名为保宁军。元代改为婺州路。明初为宁越府,后改金华府。如此说来,孝宗诏书碑立在这里也是理所当然了。

  那么,贵为皇子的赵恺又是怎么一个人呢?据《宋史》本传记载,赵恺为宋孝宗赵昚次子,庄文太子赵愭之弟,宋光宗赵惇之兄。赵恺的兄长太子赵愭去世后,按照长幼顺序,应立赵恺为太子。但孝宗因为赵惇“类己”,越过赵恺,改立三子赵惇为太子。也许是出于对儿子的愧疚之情,作为补偿,孝宗给赵恺加官晋爵,加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判宁国府。同时,加封食邑,赏赐黄金。诏书碑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

  万历《金华府志·赐爵》中载有魏王恺条目,并记有“本府大司内有刻石敕书一道,陷立一公堂后壁,乃乾道间晓谕官吏军民者也”。志中摘录了一段碑刻原文,与孝宗诏书碑内容一致。可见早在明万历六年(1578)《金华府志》编纂完成之前,诏书碑就已经嵌在侍王府旧址的墙体内了。

  “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是宋孝宗的龙兴之地,孝宗即位前曾长驻宁国,政治意义非凡。宋孝宗将金华与龙兴之地一起赐封给赵恺,足见金华当时的社会地位。”郑龙介绍,宋室南渡之后,定临安为行在,两浙地区已成为畿辅之地,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到淳熙(1174—1189)年间,两浙路岁入占南宋政府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宋史·地理志》载,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保宁军就有民户134080户,人口261678人。万历《金华府志》载,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户数达到216228户,人口达到1088569人,这还是江南地区经历了宋末元初战乱摧残后的人口数字,可见南宋时期金华地区的繁盛。根据宋制,除京畿以外的县根据户籍人口多少分为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下县五等,保宁军下辖金华、义乌、兰溪、东阳皆为望县,永康为紧县,武义、浦江为上县,望县比例在两浙路(相当于现浙江、江苏、福建、安徽)中居于前茅。绍兴年间(1131—1162)洪遵在《东阳志》序中已将金华称为“东浙大都”。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保宁军最高军政长官的赵恺并没有到过金华,其官职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只是一项“政治待遇”,并无实际权力。赵恺在宁国操心民事,修筑圩田,为当地争取科举名额。后来,他移判明州(今宁波),又免去田租资助办学,提升当地文化教育水平。最终,年仅35岁的魏王赵恺在明州去世,当地父老为他建祠立碑,纪念他的德政。

  历史有着惊人的“偶遇”。乾道七年,宋孝宗册封魏王时,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婺学”创始人吕祖谦已经讲学10年。两年之前,永康人陈亮向孝宗上了著名的《中兴五论》,随后回乡开办了龙川书院,著书讲学。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这说明金华在历史上就具有首位度,是浙江发展的样本。”汪希燕兴奋地说,这与当下省委将金华定位为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的历史地位一脉相承。

  资料图

  1000年前的“民本”思想

  “题名碑”最让人感慨的是,早在1000年前,为官即有“民本”思想:贤人善政在民不在吏,不贤人不善政在吏不在民。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官当得好不好,口碑不在官员而在老百姓;当官在任上干得不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老百姓,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关键是,他们还敢于把自己的履历公示于众,什么时候上任什么时候离任,‘题名碑’上记得清清楚楚,功过全交由后人评说。”汪希燕介绍,“题名碑”为钱俶纳土归宋后婺州第35任州官关咏所立。自第一任金华州官阎象开始,至公元1121年战乱前最后一任许德□,共72位金华州官,无一遗漏。

  “‘题名碑’的实物很少见,据我了解,浙江仅有金华这一块。”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在2013年第一次见到“题名碑”时,就颇为震惊。他说,古代各种衙门“题名碑”很多,但能保存下来的不多。北宋金华州官无一遗漏,就是因为有“题名碑”。

  “题名碑”记录的72位金华州官,一排18人,共4排。每位州官均打格子而列,蹊跷的是,最后一排格子已打好,却空着。

  关咏“有德政,民德之”,南宋嘉祐(1056年9月—1063年)年间,调任泉州知州。“监市舶,为市平其价,咏一无所与。”《泉州府志》中没有关咏的具体记载,却有其同僚杜纯的宦绩:

  杜纯,字孝锡,甄城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咏与纯无私买。后事败,狱治牵系,惟关、杜无与。

  当年,走私横行,关咏、杜纯却能保持为官清廉,不同流合污,可见其在金华为官自省“贤人善政在民不在吏,不贤人不善政在吏不在民”之成效。

  在侍王府采访时,一拨又一拨游客从石碑前匆匆而过。历史的珍贵,多少在无视中被冷落,又有多少在重返中闪亮?石碑无言,穿越尘埃散发的光芒熠熠生辉。

  (据《金华日报》,原标题《金华侍王府惊现省内罕见碑刻》,原作者:李艳。编辑:沈超)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