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即时报道 正文

吴远龙:理论工作者当拥有“八把刷子”

2017-01-16 09:35:3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编辑 沈立
 

  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吴远龙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月1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沈立)【编者按】理论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论工作者如何打牢理论功底,将现实中的问题吃透、吃准,灵活驾驭、宣传、运用理论,避免照本宣科、无病呻吟,从而提高人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重视,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吴远龙提出的理论工作者的“八把刷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借鉴。

  从八十年代初走出校门,三十余年的时间基本从事貌似苦涩的理论工作,渐渐稀拉的毛发化作了一本本书,一堂堂课,一个个课题。真心以为,看上去只是动动笔、耍耍嘴的理论工作,其实要求挺高的,必须同时拥有“八把刷子”。

  第一把刷子:温热的“心窝子”

  理论工作很清贫,很孤独,“思想者总是孤独的”,若无足够的忠诚与热爱,一路坚持下来还真不易。理论是干什么的?理论是做人的工作的,是管脑袋、管灵魂、管方向的,“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立于世界之巅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切行动和变革的先导”,故此,高大上的说法是:理论工作很光荣、很神圣,既已选择,就值得钟情于她,把她当成事业来追求,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不为窗外浮华所惑,不为各式冷眼所动,甘当一名思考着的苦行僧。

  

 

  第二把刷子:充实的“脑瓜子”

  给人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理论工作更多的是动脑瓜子的活,无论做课题,还是上党课作讲座,或者做人的思想工作,如若“脑瓜子”空空如也,那是断断担当不了的。充实的“脑瓜子”哪来的?星云大师说过:一个人的智慧源于他的积累。积累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读书,二是实践。要么读书,要么跑步,总有一样要在路上。 季羡林先生说的很对:这世上最美好的事竟是读书。

  读书可以养智,“学史长智慧,读书悟人生”;读书可以养性,藏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名益友”,知书方可达理,达理则心性不乱;读书可以养颜,三毛说“书读着读着容颜自然改变”,一个有内涵的人会让人觉得舒服,用西方人的民谚来说是“之所以喜欢与你在一起,是因为你让人觉得舒服”;读书可以养身,读书是最有效的健身方式,善读书者世事洞明少纠结,自然是身心大悦之人。

  第三把刷子:雪亮的“眼珠子”

  几个意思?冷眼看世界,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不会被假相所迷惑,善于抓住事务的要害,对客观的世界具有理性的洞察力,对变化着的事物具有清醒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立时代之潮头。

  第四把刷子:灵敏的“尖鼻子”

  嗅觉要灵,反映要快,善于从纷杂的信息迷宫中发现苗头,把握趋势,作出第一时间的反映。这一点,在当前价值多元化、舆论场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尤其重要,否则,不仅承担不了引导疏导之重任,反而可能“着了套”。

  

 

  第五把刷子:过硬的“笔杆子”

  “枪杆子”和“笔杆子”同样重要,一个鲁迅可以敌过敌军一个师。“写”是理论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压舱石”,“笔杆子”的“硬度”决定了一名理论工作者的称职程度。这一点,我倒有点欣慰,盘点在社科联这个“偏门”岗位的十六年,每年至少用掉三本厚厚的笔记本,每年手稿不下60万字,多的年份可达100多万字呢。

  第六把刷子:灵巧的“嘴皮子”

  “说功”是理论工作者的“吃饭家伙”“讨生手艺”,理论工作者必须巧舌如簧,能说会道,既善正面引导,更要辩得过歪理,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辩得了,通过富有哲理、贴近工作对象心理的“说”打动对方,使之心服口服,把拥护党和政府的队伍搞得大大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源源不断的强大正能量。我给自己定下两条底线:一是人文社科的各类话题随时临场半个小时不露馅;二是党课、讲座脱稿聊天。

  第七把刷子:勤快的“脚板子”

  一个人的学识和思辨能力,既取决于学习,又来之于实践,实践出真知,阅历增加人的厚度。做理论工作切忌“空对空”言之无物。我始终认为:思想只有写在大地上才有坚实的基础,也才有力量。要用脚步丈量理论,用双脚跑赢“鼠标”,做到“上通天线,下接地气”。

  我特别喜欢往基层跑,因为,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才是理论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沉下去、深下去、走进去,才能了解真实的世界,才能真正搞清群众所思所愿所虑所盼;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引导疏导工作,也才能“胸有成竹”,做起思想工作、作起讲座言之有物、生动有趣,把话说到一块去,进而产生思想认同上的共鸣,为自己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粉丝”。

  第八把刷子:管用的“金点子”

  为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求得重视、赢得位置的关键,关键时候、重大问题上能否及时献上“金点子”,是衡量一名理论工作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尺。所以,理论工作者脑袋瓜要特别好使,反应要特别快,看问题要比他人更准更深更远。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