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月14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沈立) 醋是开门“七君子”。国人好吃亦善吃,竟把一匙醋演绎得淋漓尽致──形而上者,醋是情爱之别称;形而下者,醋是健康的使者。
我国酿“醋”史已有2600多年。《广韵》记载:“酢,浆也,醋也。”《学斋占毕》则说:“《九经》中无‘醋’字,止有醯及和用酸而已,至汉方有此字。”(朱伟《考吃》)可见,在“酢”之前,已有“醯”。
言及醋之来历,一说始于晋刘伶之妻吴氏,二说是酒之鼻祖杜康所创,三说是杜康之子黑塔发明。三种坊间传闻,似乎都关联着“酒”。而从字体构成看,醋是酒酿二十一日,亦暗合了民间将醋叫作苦酒或小酒之习俗。
醋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酿年酒是农村之习俗,既要酿制技巧,还要天气适宜。倘若两者缺一,不是东家失手,就是西家走味。万一碰上了,喝酒的男人会说“可惜”,而不想男人多喝的农妇反而心中窃喜。因为年酒变“苦” 虽说难喝,却多了个厨房帮手──溜个白菜,炒盘洋芋,爆碟豆芽之类,醋到菜出。
香醋佐餐,南北皆好。北方人吃饺子,没有醋宁愿饿肚子;南方人虽说宽容一些,但吃馄饨也要一匙醋。平常日子,人们习惯用料酒来化解肉禽和鱼鲜腥臊味,其实,醋的去腥解腻作用更强。金秋品蟹,可以没有酒,却不能没有醋。小笼包子是早点明星,若嫌油腻,不妨蘸点醋再吃,定然有不一样的感觉。而吃炒蟹粉类的菜肴,不添香醋者,味减大半,笃定不是内行所为。
醋是“食总管”,可淋,可烹,可拨,可飞。而在醋未诞生之前,古人用梅作为调味之酸。“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酸虽是五味之首,但酸味又不宜独行,像望梅止渴仅仅是意会之“酸”,尚且有止渴效果,何况是直接接触高纯度的酸?因此,在不短的时间里,酸是腌渍液体,主要用于食品的保鲜。年酒走味后,酸之功效得以扩展。究其原因,“苦酒”之“酸”恰好能与各种味交融组合,甚至左右逢源,变化无穷。
菜肴是味的艺术。在味的舞台上,醋有点类似于活跃气氛的丑角,多了喧宾夺主,少了不免平淡乏味──糖醋排骨是酸味与甜味有机组合的典范,是一种温柔而略带浪漫情调的风格;西湖醋鱼纯粹以醋为主,滴油不用。美器盛来,鱼身油光,鱼眼圆瞪,胸鳍挺拔,形态生动。入得口来,清香达肺,细嫩素爽。
不过,最早的醋并非用来调味或佐餐,而是当药用的。战国时,名医扁鹊用醋“理诸药、消毒”。到明代,医圣李时珍修撰的《本草纲目》已收录了20多种“醋”之药方,并说“醋,措也,能措置食也。”《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更说“醋,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性主收敛”,对醋作了很高的评价。
日前体检,查得尿酸与嘌呤偏高,痛风迹象明显。医生嘱我少喝酒,多吃蔬菜和水果,并忌食“醋”。少“喝”多“吃”好懂,惟独忌食之“嘱”弄得我一头雾水。因为醋的味道虽是酸的,但醋不是酸性饮品,而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进入人体后,氧化成带阳离子的碱性化合物。这种表象,类似于橘子,味酸质碱。照此理解,尿酸偏高者饮醋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了。但是,据医生介绍,倘若尿酸偏高者饮醋,醋之酸味在氧化前会促进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从而阻止钠盐的排泄,加重病症。这就是尿酸偏高者忌醋之缘由。
人体是个呈相对稳定的弱碱性环境,体质偏酸不仅会有疲倦感,而且是百病之源。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曾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每个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即酸性体质。而酸性体质的形成,是与现代人尤其是城市市民以肉食、油腻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日本人已把“少盐多醋” 列为长寿要诀。
家中老父今年88岁,年轻时曾患高血压病。他谨遵医嘱,将花生米在醋中浸泡一周,每晚入睡前嚼食2至4粒,连服一周,血压明显下降。之后,他又连服3个月,痊愈后至今未曾复发。
曾去醋乡山西旅行,闻说醋厂职工轻易不感冒,得癌症的也不多。追问原由,概因有“醋”──呼吸的是醋,眼睛看的是醋,鼻子闻的是醋,皮肤接触的还是醋。为了预防冬天流感,他们还有一个偏方:往铁锅里倒二两老醋,放在炉火上熬干,让居室充满醋香,消毒灭菌。
近醋者寿,诚为经验之谈。然而,我国膳食中盐摄入量偏高,而醋的摄入量又偏低──人均年醋消费量竟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
身体是享受生活之本钱。少吃盐,多吃醋,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