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日子,甭说是城市居民,就是乡下老农,也像是芝麻开花。这不,当我给年愈古稀的老爸打电话时,电话那端传来爽朗的话语:“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呢。“不想,刚搁下话筒,就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一把抓起,传来的还是爸爸的声音:“家里还少一尾红鱼,要大一点的,回来过年时一定带上。”
爸爸所说的“红鱼”,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鲤鱼。红红火火过大年。中国“年”,特别是农村的“年”,无不与“红”联系在一起。还记得昔日的红棉袄吗?那是妈妈一针一线缝起来的。还记得儿时的红花鞋吗?上面有寓意富贵的牡丹和寓意吉祥的喜鹊。还记得用红纸封得好好的压岁包吗?虽然包里只有一元或两元压岁钱,可那是爸妈对儿女一年的企盼。不过,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一尾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鲤鱼。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生存而采集渔猎,鱼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鲤鱼金鳞赤尾,体色艳美,光彩熠目,闪闪发光,俗称“红鱼”、“喜鱼”,具有喜庆、吉祥、胜利、成功等含意。鲤鱼肚子大,两头小,看上去酷似一只“元宝”,还有“元宝鱼”的雅号。“鱼”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所以,逢年过节、喜寿宴席,鲤鱼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红鲤鱼因其身子、鳍“白里透红”,更是讨个“年年有鱼,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
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春秋时期,孔子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国君鲁昭公拿了一条鲤鱼去贺喜。孔子便把儿子取名为“鲤”,以“伯鱼”为字,以志纪念。在日本和东南亚也有许多与鲤鱼有关的习俗。日本人生了儿子,亲朋好友往往执鲤前去祝贺,或馈赠以鲤形的礼物,寄意新生儿健壮如鲤,不怕艰险,搏浪成长。而在我国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与“鲤”字谐音,因此,鲤鱼身价倍增,尊“鲤”之风盛行。那时,皇帝和达官显贵,身上都佩有鲤形饰物,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兵遣将,皆用鲤鱼形状的兵符(即“鲤符”)。而且,法律还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贩鲤者罚杖六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苏东坡)。儿时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是那一尾红鲤鱼让满室生辉。印象中,中堂的年画中是一个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一个活蹦乱跳的红鲤鱼;剪纸“春”字下面是一条胖乎乎的红鲤鱼;桌子上摆的是一道清蒸红鲤鱼,而这道清蒸红鲤鱼是不能动筷的,一直要放到大年初一。爸爸说,我们要将今年的积蓄“余”到明年。
“鲤鱼跳龙门”是我国妇孺皆知的谚语。相传在洪荒时代,龙门像一道神门,堵住了黄河中的鱼类游过,只有神龙才可以通行。黄河的鲤鱼却不服气,要与神龙比个高低。神龙对鲤鱼说:“谁能跳过龙门,谁就是龙。”这话引来许多鲤鱼争跳龙门。有的鲤鱼跳得很高,越过龙门就成了龙;可大多数鲤鱼却跳不过去,变成了乌龟。如今,人们把奋发进取、功成名就者喻为鲤鱼跳龙门。我的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是头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文化人。当年,我考上大学,左邻右舍都说是“鲤鱼跳龙门”了。那时,我对其含义不甚了解,现在明白了,那是父辈望子成龙的美好祝愿。
买尾鲤鱼过新年,这是爸爸企盼的最厚重的年货。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到农贸市场采购。哪知,平常并不俏销的鲤鱼价格涨了3倍,而且已经缺货。好说歹说,摊主才答应今晚给我留一尾大鲤鱼,还嘱我明天一早取货,否则难以敲定。
时代在快速发展,现在的“年味”和自己小时候的“年味”已大不相同。然而,回头想想,“过年鲤鱼贵”这一点没变,还是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