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生活 正文

惊险又意外!东阳84岁老人手被碾碎 4小时后竟活了

2016-12-29 10:00:21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侯明明 通讯员 李婓铭 李鹏
 

 

资料图

一吨重的机器砸下来,人的手瞬间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一名84岁的老人身上,而让人称道的是,医生运用鬼斧神工,将一只七零八落的手重新拼接完成,最后居然还成活了。

昨天,出院多日的张大爷又一次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找到了陈红飞医生复诊,内心满怀感激,因为他的手已经恢复。

机器轧伤老人左手,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事情要从9月17日说起。当晚7点,东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医生陈红飞接到急诊电话,有一名患者左手被机器严重轧伤,请求速来!

7点15分,陈红飞赶到医院,迅速了解了病情。

患者张大爷,84岁,被一台压纸箱机轧伤,伤情十分严重。

左手背部皮肤撕开,张开了大大的血口,创口里面肌腱断裂,8块腕骨全部脱位,内部肌肉部分挤出,连接手部的主动脉血管也已破裂。鲜血还在汩汩外流。

在手外伤当中,如果骨头、血管、肌腱、皮肤成分中有三种受伤,就达到了截肢的指征。张大爷四样全部占全,加上患者高龄,要做再植手术,先不说手术难度会有多大,就是术后风险也很难管控,万一功亏一篑,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麻烦。

张大爷年纪大了,伤的又是左手,即使截肢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不足致命,医生要是想规避风险,截肢更稳当。

可是,陈红飞是个坚定的“保手党”,他有他的打算。

当时,陈红飞的心理活动是:选择截肢,最直截了当,但患者的手永远失去了;选择保手,困难重重,但老人的生活质量会更好。

作为医生,陈红飞想为患者拼上一拼。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这时,患者家属的强烈支持,也为陈红飞扫除了最后的顾虑。 

医生是个“保手派”,连攻四关成功保住左手

20点10分,手术开始。

陈红飞的手术思路非常明确:

先修腕骨,再修肌腱,第三步接动脉血管,然后缝补皮肤。

但是,手术第一步就陷入重重泥淖。

人手部的腕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由于机器极强的冲击力,导致腕骨脱位,手术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8块骨头按照本来的位置重新排列。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重新组合嘛,拼图谁不会?

然而,在手外科,说来简单的事,操作起来却极其复杂。

首先,内行人都知道,腕骨极具个性,8块腕骨都有各自的形状,比如月骨,如月形,三角骨,长有三个角,豌豆骨,顾名思义,它的形状就如一粒圆圆的豌豆。但是,天工造化,每块骨头之间都能实现无缝对接。

摆在医生面前的困难是,要将两块有曲度、有弧线的的骨头分毫不差的用克氏针“焊接”到一块,如果第一块与第二块拼接时稍微有点偏差,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工程“谬以千里”。这有点像修堤坝叠石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留给医生的手术空间狭窄,患者原本撕开的皮肤放在那里,是绝不允许医生为了手术便利而擅自划破皮肉,增大患者伤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医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有限的空间里,沉着、耐心的操作。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推倒重来有之,迷途知返有之。

最终,陈红飞用了十二枚克氏针固定,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算走完这第一步。长吁口气的同时,又快马加鞭实施第二步骤——修肌腱。

肌腱就是很多人所说的“筋”,筋断了就不能动,对于经验丰富的陈红飞来说,肌腱重建不过是熟来生巧的动作。

可是,血管重建又是极考验医生能力。

人手部的血供极为丰富,主要来源桡动脉和尺动脉。这两根是保证手部活动的命脉线。但是,陈红飞在检查中发现,患者的桡动脉由于压轧后缺损较多,已经没有办法修复,现在,双保险只剩尺动脉,如

尺动脉再不能重新建立,那么,像患者这么重的损伤,手的存活率基本为零。

华山一条道,尺动脉修复已是背水一战,只许成功。

在5倍显微镜下,陈红飞仔细操作,运针如飞。看似娴熟的动作之下,蕴藏着细微的技巧,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手轧伤的处理,难度远远大于切割伤。切割伤的特点是“一刀切”,切口比较平整,而轧伤不同,往往造成血管是大面积的挫伤,血管壁组织被破坏,极易引起术后的栓塞,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陈红飞每下一针都是慎之又慎,也是医生的这种态度,才使得患者避免了术后风险。

0点34分,血管重建成功。

东阳市人民医院第X手术室的无影灯在整整亮了4个小时以后,终于熄灭。

昨天,出院多日的张大爷再次来到医院复查, 为了验证这只失而复得的手的灵活度,他在众人面前稳稳地拿起一个碗重的花瓶,高兴地对医生说:“我年纪80多了,能够拿起碗吃饭,就已经知足了。”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