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当前,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市各地以环境综合整治和集镇风貌提升为发力点的小城镇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横店镇的特色小镇建设更是受到了省委夏宝龙书记的高度肯定和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
然而,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也不是外观环境的整治那么简单,事实上,它是一场牵涉到思想理念、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创新实践。为此,应当妥善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一是城与乡的关
系。小城镇是“城”,但又不同于“城”。它一头对接着大中城市的辐射,需要为城市文明、城市要素的外溢扩散构筑足够的平台,需要为集镇居民过上家门口的“城市”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公建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必须按照“城市”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
但是,它又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城市”,它的另一头链接着广大的农村,其居民主体绝大多数是“脱下草鞋”的附近村民,在功能的匹配、空间的架构、社区的设置、服务的供给及其管理模式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居民主体特殊的行为偏好及其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既要具备“城市”的基本要素,让居民主体过上有尊严的现代“城里人”的生活;又要为他们提供必须的表达“乡愁”“记忆”的元素及其空间平台。往更深处讲,作为“城”与“乡”之间的战略节点,小城镇还当为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离乡不离土”的流动性打开一个通道,使“城”与“乡”的双重优势产生叠加复合效应,以至于可以过上比“城里人”或许还更好的生活。
二是物与人的关系。显然,小城镇建设的终级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因此,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服从于人的发展,绝对应当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发生。这里有两个角度可以分析,一个角度是所有的建筑、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从人的生活出发,尽量提高居民的满足感和舒适度,“人们来到城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另一个角度是抓“物”的同时,要注重居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及其素质的提升,离开了主体,再大、再漂亮的城市也是一座无序的、没有生机的城市。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不懈地抓人的教化之外,必须善于在营建规范有序、整洁文明的环境上下功夫,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不决定一切,但环境往往深刻地影响乃至左右着一个的生存样式和行为方式,横店镇的环境风貌提升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它既是一场环境革命,更是人的革命,横店的一切变化无不是横店主体革命的缩影,而这,也许正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三是硬与软的关系。以往的城镇建设,更多的是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而对文化等貌似“软”的东西往往舍不得花钱。而事实上,“文化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时代越进步,人对文化的诉求就越迫切越多样,从“人本”理念出发,小城镇建设必须对此有高密度、高强度、高品质的回应。同时,文化才是小城镇的魂,唯有文化的小城镇才是有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故而,在抓硬件的同时,当把“软”的尤其是文化营建好,使小城镇因为文化而变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文化”而实现不断的有机更新。
四是建与管的关系。常言道,“金规划,银建设,铁管理”,小城镇既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一个管理失序的小城镇,即便再繁华也不过是一个喧哗的农村集贸市场。显然,小城镇建设“管”的功课远没有做足,以至“镇镇像农村”的场景反复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与越来越干净整治的美丽乡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管”的前提是要以城市运营理念来进行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的顶层设计,关键是善于“抠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铸就品牌。在这方面,横店、佛堂、桐琴三镇的实践可以给我们以有益借鉴。
其实,如果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小城镇建设中需要正确把握的关系还有更多,如产与城、地上与地下、大与小、长与短的关系等等,此处不一一求证。
(作者系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