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0日金华讯(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浙萍 通讯员 叶炜 杨昶昀)今天(12月10日)下午,“名山论道——首届中国金华山文化高峰论坛”在浙师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以“金华山的时代责任与黄大仙文化世界传播”为主题,来自北京、山东、河南、广东、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积淀在金华山的历史与文化,以及重构“江东名山”文化体系,弘扬“人文圣山、侨仙祖庭、名山联谊”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研讨,并推出了金华山有史以来第一份《金华山共识》。
此次活动由金华市民宗局、文化局、旅游局、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主办,金华市文联、社科联、浙师大人文学院协办;金华山旅游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金华市黄大仙文化研究会、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并得到世界达摩联合会、世界和商联合会、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友情支持。
论坛上,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丹军表示,借得名山弘大道,中国金华山文化研究要致力传承与弘扬“江东名山”金华山“人文圣山”、“赤松真源”、“侨仙祖庭”、“名山联谊”之道,为金华山人文圣山系统建构、黄大仙文化世界传播提供智力支持,作出文化贡献。 与会专家就确立“三源”文化定位,促进“人文圣山”系统重构、确立“三源”文化定位,促进“人文圣山”系统重构、确立“江东名山”定位,促进“名山联谊”文化弘扬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由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施怀德发表《金华山的时代责任与黄大仙文化世界传播》演讲,从认知金华山、探秘金华山、重构金华山、营销金华山四大维度,对金华山的整体认知,金华山的人文、自然、文化禀赋,以及“三源(婺耕源——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侨仙源——世界侨仙黄大仙文化发祥地、和会源——世界和会文化寻根地)汇流,五圣(师圣赤松子、人圣黄帝、财圣黄大仙、道圣葛洪、佛圣达摩)鼎立”文化概念、文化名山重构与营销,作了系统的概括和阐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发表了《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上山文化漫谈》的演讲,他认为,以古婺万年“上山文化圈”为背景,整合传承万年的古婺稻作文化、农耕文化、耕读文化、书院文化、南孔文化、小邹鲁文化,可在世界农耕文化博览与研讨方面,作出金华山应有的文化贡献。
世界达摩会发起人、河南嵩山少林寺监院、少林药局局长释延琳,作了《再续前缘,明晰意渊,促进“三大”文化和会》主题演讲,达摩禅师曾在金华创建七座寺庙,他们为再续文化前缘,又将在金华山的山南和山北,复建孝顺无量寺和梅江止观寺,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金华山的和会文化。 来自达摩与傅大士结缘地的义乌《佛堂镇志》主编王春平、编辑贾沧斌认为,达摩、傅大士在金华山区域的义乌稽亭塘结缘,实现了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开创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中华禅宗一代宗风,影响至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建设强大的国家,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金华山的普世价值与世界意义,在于其不仅为世界、为苍生哺育出了世界唯一的一位“侨仙”人物——世界侨仙黄大仙(黄初平),更重要的是其为世界、为人类包孕出了一种文化,即世界侨仙文化。要以“人文交流纽带,丝路联通桥梁”为支点,以“寻根侨仙源,共筑世界梦”为主题,在金华山适时举办“世界侨仙文化大会”,并启动组建“世界黄大仙文化联盟”和“金华山黄大仙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