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近年来,我省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特色小镇建设成就斐然,相关经验为中央部门采纳并在全国积极推进,已然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场”和“新路径”。其中,致力于打造“影视名城、休闲小镇”,连续位居特色小城镇建设全省第一的横店镇,较为典型。结合横店样本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或有新的启示。
有效供给不足,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起点。新常态下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根本原因就在于供需错配。相当一部分产业与企业及其背后的区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动态调整能力,日益为市场所抛弃。就小城镇建设而言,要在区域竞争中持续获胜,其核心竞争力与动态调整能力的构建,无疑需要围绕特色做足供给文章。可以说,特色,就是小镇建设的命门;培育特色、挖掘潜力、巩固特色,就是小镇建设的根本。横店镇之于外界的特色,最关键的无疑在于无中生有的神来之笔“影视城+旅游”。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围绕着这一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通过积极拓展多元化影视基地和创建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等,做大做强影视产业体系夯实“东方好莱坞”;通过游乐设施建设、旅游节目策划与推广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体系打响“游在横店”;最终生成影视与旅游互动甚至是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常被称为“城之尾、村之头”。但就本质而言,小城镇的重心,在城不在镇,属于城而不属于乡。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一些城镇拥有城的体量却为镇的体制所制约,严重抑制了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更在根本上限制了城镇能级的提升,致使城镇陷入不城不乡的尴尬困境。强调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在于理清政社关系,更在于打破传统的体制约束,让小城镇拥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权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横店之所以能在特色小城镇建设方面一马当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和国家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激活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推动人和产业在横店的扎根。相关的扩权使横店能更有效地推进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建构起新型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农民市民化、外来人口本地化,推进社会生长;探索影视文化金融创新、影视版权保护、微电影创作,促进市场体系扩展。
小城镇,亮点在小不在大。不同于常被描绘为“拥挤的”、“冰冷的”、“钢筋水泥丛林”与“异兽”的大城市,小城镇因其规模小和本地化而存留熟人社会特征、因其衔接城乡而兼具城的服务优势与乡的田园优势,人的主体性与城市的宜居性鲜明。强调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小城镇的特质,充分挖掘本地空间、产业、历史文化和社区资源,立足小做好美丽、精致、亲合和强竞争力四篇文章,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主客共享、持续发展。无论是“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的规划设置,还是突出“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影视化”的小城镇环境革命,横店均指向了由相对小的城市规模、相对小的人居密度,换取大的“景观”密度、大的服务密度和大的经济密度,在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中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闲“四宜发展”。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在城,亮点在小、命门在特色。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就是要推动小城镇围绕“特色”、“小”和“城”做好改革创新文章,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市场与社会活力,紧扣有效供给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式繁荣。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