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白线行驶,上斜坡、穿门洞,遇到岔路口还能准确选择道路。这就是浙师大出品的探险游机器人“尖峰Eagle”。
近日,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中国公开赛在长沙落幕,这一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赛事,是全国三大顶级机器人赛事之一。
“尖峰Eagle”凭借高稳定性、小差错率从一百多所高校、上千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这项比赛的一等奖。
复赛前三小时
机器人突然出了故障
比赛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当初“尖峰Eagle”以初赛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复赛,本以为一等奖是“十拿九稳”了,却没想到在复赛前3小时“尖峰Eagle”却出现了故障——激光传感器瘫痪了。
“按照规则,比赛中如果有一个地方出差错就算出局。”队长陈赞说,“我们当时想尽办法调试激光传感器,但都没有成功。”
队员们决定重新编程。一边是所剩无几的时间,一边是机器人程序的“娇惯”,只要逻辑稍微有点错误或是代码无法识别,就会导致机器人失控。而且新程序没有任何调试时间,负责编写程序的葛灵建必须一次成功。
陈赞和队友们来不及去拿螺丝刀,直接用指甲嵌入灰度传感器的调节螺母进行拧动,一次一次地观察机器人是否能够准确感应到红线,又一次一次地进行微调。“我们从校赛、省赛一直拼到国赛,看着‘尖峰Eagle’长大,无论如何我都要为‘尖峰Eagle’拼一把!”
这回,“尖峰Eagle”没有丝毫“热身”的机会,就直接上阵了。场边的葛灵建“紧张得手都在抖”,直到看到“尖峰Eagle”安全通过长桥,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实验室“泡”出来的全国第一
谈及将机器人取名为“尖峰Eagle”的原因,陈赞说:“‘尖峰’来自于浙师大校徽上的尖峰山,‘Eagle’则是我们对它的期待——希望它能像鹰一样又快又准。”
如何做到又快又准呢?陈赞表示,没有捷径,只能下“笨功夫”。为了提升机器性能,团队成员泡各大论坛,下载专业论文,他们从淘宝上买来各种硬件一个一个试。减少主板线路之间的相互干扰,团队规划了一次又一次新线路;为了缩短机器人逻辑运算时间,他们编写了上百种实验代码……准备比赛的8、9月份,正是金华最热的时间段,而实验大棚里没有空调,团队成员一待就是12个小时以上,从未在晚上10点前离开实验室。
付出最终得到了收获。改进版的“尖峰Eagle”性能稳定,速度追平了目前市面上最高端的探险游机器人,障碍物通过率平均在90%以上。由于从主板线路设计到程序开发都是自主完成的,团队至少可以申请2项专利。
别看“尖峰Eagle”样子虽小,作用却大。放大版的“尖峰Eagle”可应用在餐饮和仓储行业中。顾客在餐馆点餐时,机器人可以送餐到桌,餐馆更可以因此提高10倍送餐效率,减小高峰期服务员负担;大型仓库频繁的货物运输也可以由它完成。
陈赞说,在RoboCup上获全国一等奖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他们正准备参加更据挑战性的全国RoboMasters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