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浦江水晶发源地之一,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的青山秀水曾承受水晶污染带来的伤害,但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的不断推进,曾经的水晶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今年以来,上河村更是借力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让山村索粉面飘香,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据粗略估算,今年上河村村民索粉面产业预期创收将达到150万元。
晴朗的冬日,我们一走进上河村,就看到不少村民家门口都晒着索粉面。村民季红仙请了七八位亲朋好友帮忙赶制索粉面。一旁,一捆捆切好、摆放好的索粉面正静静地躺在木筛子上接受阳光的洗礼。季红仙说,由于最近阴雨天气较多,很多单子接下来后都没法做。她估计,至少要天气晴好一个月才能把落下的订单补齐。

为什么季红仙家的索粉面如此畅销?客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她家的索粉面的呢?季红仙笑着解释说,几年前,她并不专门从事索粉面制作、销售工作,而是经营一家水晶加工作坊。不过,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她就把家里的水晶加工作坊关停了。闲暇时,她就在家里制作一些索粉面给家里人吃。没想到,放在太阳下晾晒的时候,很多来村里游玩的客人都对此感到很好奇,还有不少客人想买一些回家。
“客人要,我就半卖半送地卖了一些出去,没想到,很多客人吃了以后都打电话来让我再邮寄一些给他们。”季红仙说,原本只是想给自家人和亲戚朋友换换口味,没想到这么受到游客的青睐,于是她便开始专门制作、销售索粉面。后来,随着村里休闲生态旅游的逐步发展,来村里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诸暨、义乌、杭州、上海,各地的客人都有。季红仙的索粉面生意也越来越好,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经常需要亲戚朋友来帮忙。
在上河村,与季红仙一样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发展美丽经济,销售索粉面的村民还有不少,而且大家的销售情况都还不错。村民陈仙鱼介绍,索粉面其实是乡村饭桌上的一种普通食物,从没想到,这样一种平平常常的乡村食品也能热销,其实这也是美丽乡村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为帮助村民们把索粉面卖得更多、更远、更好,村支部书记陈荣贵在督促村民抓好索粉面质量的同时,还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包装箱。“原本游客们来买索粉面,大家都用家里最普通的塑料袋进行包装,虽然不影响索粉面的口感,但是游客们携带十分不便。”为此,陈荣贵专门请人设计了包装箱,给全村村民使用。季红仙说,有了包装箱以后,回头客越来越多,而且一次性购买的量也越来越大。有一位从杭州过来的游客,当时因为包装、携带等方面的原因,只和朋友一起买了几斤尝尝味道。后来从朋友圈知道他们有专门的包装箱后,这位游客每次都买6箱以上,最多的时候,一次性买了13箱,并通过快递邮寄给他的亲戚朋友。有些亲戚朋友品尝后,又根据包装箱上的地址和电话进行购买,成了她家的忠实“粉丝”。
“去年我们整个村子卖了近一万箱索粉面,今年大概可以达到1.5万箱。”陈荣贵说,这部分收入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按照全村1000人口计算,人均收入就提高了1500多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河村制作索粉面的村民已经由去年的10多户,增加到40多户。陈荣贵开心地说,以前上河村靠水晶发家致富,但随着水晶企业的集聚入园,村里剩余劳动力增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已经成为金山银山,相信类似索粉面这样的农副产品会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为村民带来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