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记者在花街镇枫坑口村文化礼堂看到这样的温馨一幕: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端坐活动室的桌子边,左手支着桌沿,右手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翻看当天的《永康日报》,并不时拿起笔在本子上做着记录;老人身边,还有一位年过六旬、头发也已斑白的老人一直陪着。
画面中的两位老人是一对父子,91岁的父亲陈子型和63岁的儿子陈军。在枫坑口村,陈军和妻子胡槐卿孝老敬亲的故事,成为当地村民广为颂扬的一段美谈。
带着父亲去外地企业上班
整整两个半小时,陈子型一字不落地看完整份报纸方才起身,舒展一下身子,在陈军的搀扶下回家吃午饭。
“父亲是在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一直喜欢看报纸。”陈军说,自从去年4月份搬回老家居住后,上午阅读《永康日报》,下午翻看《人民日报》,每天5个小时看报纸,已经成为父亲这一年半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而作为“陪读”的陈军,始终处在老人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或翻翻报纸,或与来活动室的其他村民拉家长、聊聊天。
“服侍父亲就是对待儿子一样。”看到记者在采访,附近的村民也围拢了过来,连连对陈军夫妻竖起大拇指,你一言我一语地夸了起来。
8年前,双双退休的陈军夫妻到武义县一家企业上班,起初将父亲送到姐姐家住了几天,没想到当时已80多岁的陈子型却住不习惯,总往家里跑。陈军和胡槐卿商议之下,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准备将老人接到武义一起居住。
刚到武义时,陈子型住在陈军夫妻对面的单独房间。有一次睡到半夜,胡槐卿隐约听到父亲在叫他们,但推开门后发现父亲又没有动静。第二天听陈子型说起才知道,头天晚上老人身体不舒服。这之后,夫妻俩便和老人同住一个房间,以备不时之需,一直延续至今。
直到去年初,陈军所在的企业因种种原因不再经营,夫妻俩返回永康。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且城里的房子在二楼,老人上下不方便,夫妻俩决定搬回老家枫坑口村居住,一来乡下空气和环境更好,二来老人出入也更方便。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父亲的习惯让后辈受益无穷
虽然搬回老家居住才一年半时间,但陈军夫妻孝敬老人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陈军的3个姐妹对父亲也特别孝顺,隔三岔五地回村里看望老人。
去年过年前后,陈子型因为肺炎住院半个月,兄弟姐妹4家人轮流“值班”。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全家人聚在陈子型的病房,和老人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今年,有朋友建议胡槐卿将老人送到养老院,既省力又省心,还帮忙物色好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医疗单位,不曾想遭到夫妻俩的断然拒绝。
“他们本来可以去杭州和儿子一起生活的,但为了照顾老人,一直待在家里。”枫坑口村老年协会副会长陈康华这样评价陈军一家,“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在这种家庭里生活的老人特别幸福。”
“孝敬老人,本来就是晚辈应该做的。”对于村民的赞誉,胡槐卿却是这样说的,“老人健康长寿,就是我们做晚辈的最大福报。而父亲留给我们的‘基因’,更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胡槐卿所说的“基因”,除了遗传学上的长寿外,还包括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勤俭、乐观、节约等优秀品质。她还特意举了几个例子:每次吃饭,陈子型碗里总是一粒不剩;只要还看得见,就决不开灯;家里不用或坏掉的物件,从不轻易丢弃。
为美丽乡村建设捐资出力
陈军退休之前从事的是建筑工作,涉及设计、施工、材质等与建筑相关的工作,他轻车熟路,算得上一把好手。这不,去年以来,枫坑口村大张旗鼓地开展美丽乡村和街角小品建设,“久疏战阵”的陈军又有了“用武之地”。
只要一有时间,陈军就会到各个建设工地上转悠,出工出力,不计报酬,不较得失。特别是今年,枫坑口村围绕村口的池塘打造街角小品,不仅对池塘进行清淤、衬砌,还对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并在池塘边上建起了一座休闲长廊。从设计到施工,从材质管控到质量把关,陈军均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陈军不仅出力,而且捐资。为了提升街角小品的品味,村两委购买了一株价值约9万元的罗汉松种在池塘边上。对于几乎没有集体收入的枫坑口村来说,9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为此,陈军提出捐款2万元,帮助村里解决部分资金来源。最终,在村干部的多番劝阻下,陈军才“悻悻然”捐了1万元。
“枫坑口就是我的家,美化家园,我们理应出一分力。”其实在搬回老家之前,胡槐卿每年也就清明节会随丈夫回趟老家,对村里的情况一点都不熟悉,认识的人也屈指可数,“搬回村里后,村民待我们很和善,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孝老敬亲,与人为善,这是他们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枫坑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新杰说,“好的家风需要传承和弘扬,陈军夫妻孝顺老人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村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