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上山》封面图
111月19日浦江讯(浙江新闻客户端浦江报道组 黄天娇 通讯员 张智强)11月22日,考古报告将在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举行首发仪式,与读者见面。据悉,《浦江上山》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除附录外报告共8章,约50万字。
《浦江上山》考古报告主编蒋乐平研究员
近日,笔者与该书主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队队长、浦江县荣誉市民蒋乐平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了《浦江上山》考古报告编写的历程。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吕烈丹教授在浦江上山遗址研究打制石器
问:蒋老师,这个报告是从哪年开始着手的?
答:2006年“上山文化”命名后开始着手,2009年正式开始编写。考古报告是一份科学报告,从资料整理到编写、校对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刘莉教授用微波水激法采集磨石的残余物
问:编写《浦江上山》考古报告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那些考古专业机构的支持?
答:报告的编写,离不开参与者的付出和努力。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吕烈丹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刘莉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谢礼晔博士。我所的孙瀚龙、郑云飞、李永嘉和考古技工李佑生、张龙胜、王书逊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瀚龙对素材进行核对和整理
问:上山文化命名后的十年里,听说又发现了许多上山文化遗址,这对编写考古报告有什么影响?
答:上山文化命名后,浙中金衢盆地上山文化遗址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这些遗址的调查、试掘和发掘,占用了考古队大部分的时间,虽拖延了报告的完成,但这是一个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加深认识的过程,为《浦江上山》报告更有质量的编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考古技工王书逊在修复陶器
《浦江上山》考古报告将在“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的第一天举行首发仪式。
考古技工张龙胜在整理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