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即时报道 正文

各种乡间美食 浦江吃吃吃不停

2016-11-12 10:05:5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浦江报道组 黄天娇 通讯员 何航 郑建东

现场人山人海

浙江在线浦江11月12日讯(浙江新闻客户端浦江报道组 黄天娇 通讯员 何航 郑建东)在光滑闪亮的糯米粉团子里裹进红糖芝麻、白糖芝麻、豆沙等馅料,接着让团子在染红的糯米堆里滚一圈,一颗外表鲜红如杨梅的杨梅馃就呈现在食客眼前了。

“等着,还需要蒸一下,才好吃呢。”看着周围垂涎欲滴,甚至忍不住想要伸手拿一个杨梅馃品尝的“吃货”们,制作师傅楼光道笑着说道。十来分钟后,粘柔香甜的杨梅馃正式出炉,还没装好盘,第一笼杨梅馃就被食客一抢而空。

热闹的场景就发生在今天(11月11日)的浦江县江南第一家,浦江县首届乡村传统美食大赛的第三站的现场。今天上午,和杨梅馃一样,在这一站比拼的美食发糕、米粉夹馃、豆腐皮包、米筛爬、牛清汤等也受到了食客们的热情待遇。

为什么传统美食会受到热捧?浦江职技校老师黄国樑说出了他的看法:“一个是做这些传统美食的都是老师傅了,手艺绝不差,味道好。二是现在传统美食通过精心设计,造型更精致,色香味俱全,也备受年轻人欢迎。”

黄国樑用南瓜、萝卜等食材雕刻的食雕为清明馃摆盘,生动不已。

今天(11月11日),黄国樑还特地带着20余位学生,赶到江南第一家,结合竹编、食雕等工艺展示了本次美食大赛的18种浦江传统美食,“我们就希望通过我们所学的技艺,发扬工匠精神,将现代美学融入传统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我们的传统美食。”

在现场,体现了工匠精神还数那些做了十几二十几年美食的大厨们。楼光道做杨梅馃的手艺就是家传的。“我的手艺是我父亲手把手教的,做杨梅馃看着很容易,但是想要口感好,还是很需要仔细琢磨的。”楼光道告诉记者,糯米团子的湿润程度很讲究,既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怎么样把握,还得靠老师傅的手艺。

现场的美食中,令人新奇的当属于敏敏师傅制作的冬阴功汤味的米筛爬。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不断改善、追求创新,期待传统美食在自己手上得到传承并升华的工匠精神让人称道。 

杨梅馃,是一道传统米粉点心。浦江有“分喜馃”的习俗。新娘进门三天后回娘家、孩子满月周岁、房屋上梁等等,都会给左邻右舍分几个“杨梅馃”以示喜庆。

豆腐皮包,是用豆腐皮包肉馅的一种美食,又称“炸响铃”。《浦江县志》记载民国时“炸响铃”成为浦江的一大特色名菜,名噪一时。刚炸好的豆腐皮包薄如蝉翼、色泽黄亮、鲜香味美、脆如响铃、营养丰富,深受浦江百姓的欢迎。

米粉夹馃,形似弯月,色泽玉润。新娘过三日后回娘家,回来时娘家做一担米粉夹馃给新女婿,这担馃叫新女婿馃(戏馃)。

牛清汤,就是用牛头、牛骨放在大锅里精心煮出来的汤,再放入牛筋、牛血、辣椒、胡椒粉等可口的配料,味道不同凡响。严寒的冬季,每走进牛清汤店,就要一碗放了干辣椒的牛清汤,几口喝下,头额冒汗珠,整个身体感觉热气腾腾,寒气顿散,那爽快劲太舒服了。

发糕,为“福糕”之谐音,寓“年年发,步步高”之吉祥含意,象征吉利。

 米筛爬。古代夏秋之时农事繁忙,农家主妇晚餐一般都是要烧吃开胃的面食。但一般切面很难掌握时间,早烧会糊,迟烧又担心饿肚子。于是一些主妇干脆先和面团等丈夫收工再点火切面。有一小孩顽皮,在面团上摘下一小块在米筛上按弄,结果按出雕塑一般花样来。主妇灵机一动,依小孩样在米筛上一摁一捺,按弄出来的面团久煮不烂,越煮越香。丈夫不知此谓何物,主妇随口说叫“米筛爬”。从此,“米筛爬”在浦江民间世代流传,广受欢迎。

编辑: 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