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万年居址挖掘现场
2001年的春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浦江县黄宅镇进行考古发掘,他们为钱塘江以南第一次发现良渚文化墓地而兴奋不已。在对300米处一个名叫“上山”的小土丘进行试发掘时,专家们惊呆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显现眼前。上山文化自此诞生。
经发掘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
除了浦江上山,在中国大地上,还散落着不少类似的遗址。溯长江而下,有湖南道州寿雁镇的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的仙人洞遗址;还有钱塘江水系孕育的萧山跨湖桥文明,余姚河姆渡文明和余杭良渚文明。
那有人就要问了,在这些文明中,浦江上山文化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谁才是文明的真正源头?
上山文化陈列馆入口场景
稻作遗存和筑屋定居:长江流域的文明从此起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玉蟾岩遗址和仙人洞遗址的特点在哪里。
湖南玉蟾岩遗址是一处史前洞穴遗址,木炭和陶片经过技术测定,为距今14000年。
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测定年代为距今12000年至14000年。这成了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难得实物资料。
另外,玉蟾岩陶片也是中国目前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对探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仙人洞遗址则坐落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遗址分为上下两层。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未经校正,下层遗存年代约为距今8825±240年。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说,该遗址先后5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
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由三排排列整齐的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
较之这两处文明,上山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是稻作遗址。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认为,此前发现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两度出土了超万年的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谷,但在数量上却远不及上山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也有距今超万年的水稻遗存,但仅仅是栽培稻的植硅石标本。
“在陶器胚胎中发现的稻作遗存,应该区分瘪壳和稻壳。如果是瘪壳,可能是先人将部分发育不良的野生稻,作为坚固、耐火的材料加入制陶的泥土中;如果是稻壳,则说明先人有意识地取用稻米作为食物,就更能支持栽培稻的起源说。”蒋乐平说,上山发现的稻作遗存,恰恰是后者居多。
另外,上山遗址的先进性,还体现在筑屋定居方面。
在深埋地下的遗址中,有3排“万年柱洞”。每排11个柱洞,直径分别在40至50厘米,深度约为70至90厘米。3排柱洞,形成了长11米、宽6米的矩阵。
这3排在2001年第一期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洞”,之所以被专家命名为“柱洞”,是因为它们很可能是木结构建筑的遗迹。这就意味着,上山人可能已经拥有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告别了穴居生活。
上山遗址出土的大口盆
烧制陶器和打制石器: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之地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钱塘江水系孕育的浙江文明。上山文化到底能否站稳浙江文明源头的脚跟?
据介绍,从2001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已经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在上山遗址下层中,专家们发现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陶器群――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这些陶器群和以往在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都不一样。
另外,专家们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跨湖桥文化遗存叠压在上山文化遗存之上,这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的文化遗存是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的,因此它的年代也要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也说。
上山遗址发掘现场
与陶器和农业一样,磨制石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比磨制石器更为“原始质朴”的打制石器,“出生年代”是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
所以,2004年,在上山遗址二期发掘中发现了打制石器,曾令蒋乐平异常振奋。因为,在上山遗址中出现了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并存,让人隐约联想到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也有专家认为,打制石器一直从旧石器时代沿用到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上游和北方一些距今五六千年的遗址中,也曾发现过打制石器。
蒋乐平指出,浙江以往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打制石器没有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即使在距今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打制石器也十分罕见。
此外,在上山遗址早期前段的文化层中,尚没有发现磨制石器,这说明当时很可能尚处于打制石器阶段。打制石器的出现,成了印证上山文化原始性的极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