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即时报道 正文

闭馆大修一年后 八咏楼国庆前重新开馆

2016-09-27 09:30:0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浙萍 通讯员 吴孟洋

八咏楼夜景

金华文化地标八咏楼,是省级文保单位,享有“两浙第一楼”的美誉。 

记者从金华市文物局了解到,在闭馆大修一年后,八咏楼将于9月29日重新开馆。

闭馆以来,金华市文物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本体维修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陈列展示工程以及消防、安防、灯光夜景、电力设施改造等配套工程项目。

如今,八咏楼古朴的建筑内,陈列展览焕然一新。随着“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今站在八咏楼上,三江胜景一览无余,颇有当年“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意境。

修缮中的八咏楼
 

提升第一步:还金华一个健康的八咏楼

八咏楼自1984年以来,长期没有得到系统修缮,建筑屋顶漏雨,墙体渗水严重,部分柱架遭受白蚁严重侵害,杂树对建筑和台基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亟需整改。

为了彻底破除白蚁隐患,金华市文物局对八咏楼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疗,在不卸除八咏楼原房梁的情况下更换了被白蚁蛀蚀的2根主楼主要支撑木柱和1根檩条,贴补了9根被蛀蚀但仍可使用的木柱,更换了部分与之相连的随梁枋等10余处,并对其余白蚁侵蚀轻微处进行除害工作,为使白蚁威胁降到最低,本次修缮全部采用抗虫能力较强的红菠萝木材料,在修缮完成后还喷洒了驱蚁药水。维修结束后,又在市白蚁防治站的指导下,对白蚁进行了深度防控,最大程度的杜绝白蚁侵蚀。

此外,还对整体屋面的小青瓦都进行了更换,对渗水并产生霉变的墙体进行了修补和防水粉刷。
除了建筑本体,八咏楼台基四周有不少野树,经过多年的生长,这些杂树的根系深深的扎入了八咏楼的台基中,造成台基膨胀、开裂,也成了滋生白蚁的温床,成为一个“隐形杀手”。因此,在八咏楼维修工程期间清理了20余株根系会影响台基稳固的杂树。

八咏楼内景

提升第二步:扩展陈列和游览空间

这次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将毗邻八咏楼东侧原老六中的730多平方米空地和建筑纳入了八咏楼范围,并整合八咏楼长期荒废的后院,形成楼台与庭院相融合的新的景观,设置了环形游线,设置了碑廊、展厅和公厕。其中,碑廊将展出碑刻文物共7件。在原售票厅的位置,增加了游客休息处。

八咏楼东侧为金华著名书院之一的蓉峰书院旧址。此次工程期间,市文物局在蓉峰书院大门遗址上恢复了书院的石库门,并将原藏于市博物馆的书院门在书院遗址进行展示。

市文物局还实施了八咏楼消防工程、安防工程、电力设施改造工程,解决了八咏楼用电、消防隐患和安防问题,过去八咏楼日常用水都无法正常供应,更不用说消防用水了,这不仅影响八咏楼日常管理,还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此次整治,解决了用水问题,提升了安防级别。

修缮后的庭院

提升第三步:点亮夜晚的八咏楼
近年来,随着古子城灯光夜景工程的实施,夜晚的古子城已经点亮。八咏楼作为文物古建筑,亮起来难度不小,不仅电线要隐藏得好,又不能在文物本体上钉钉子,还要确保灯具设施不会破坏八咏楼建筑本体和古建筑风貌,为此,八咏楼灯光夜景工程设计方案一改再改,经多次打磨。如今,夜晚的八咏楼已经成为了古子城的“亮点”,台基用洗墙灯打亮,主楼用线条灯勾勒出建筑轮廓,楼四周用10个红灯笼点缀,配合建筑周围的灯光,将整个八咏楼及周边点亮,夜晚经过,甚是美丽。

修缮后的庭院

提升第四步:丰富展陈内容,展现名楼历史韵味

八咏楼的新设展览名为“两浙第一楼”,按照八咏楼的建筑结构分布,分为 “八咏名楼”、“千古风流”和“诗赋满楼”三个展厅。整个展览力求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展陈方式,全面介绍和展示八咏楼作为“诗词名楼”的历史文化内涵。

八咏楼二进原为沈约及其八咏诗的展览,原来的表现形式只有展板,内容单调,可看性不强。现改为“八咏名楼”展厅,通过大型浮雕和沙盘模型,再现了金华“八婺首府”的盛况和八咏楼在金华的地标性意义。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古建筑的角度剖析了八咏楼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编制了八咏楼大事记,让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1500年来八咏楼所经历的风雨变迁。

八咏楼四进原为李清照生平展,现改为“千古风流”展厅。该展厅通过微缩模型、场景画等方式,以八咏楼承载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着重展现了以沈约、唐仲友、李清照、朱大典等人为代表的“八咏名人”。曾登八咏楼题咏的文人墨客还有严维、唐仲友、崔融、吕祖谦等,李白、刘禹锡、赵孟頫等也为八咏楼赋诗。此外,元末农民起义将领胡大海、抗倭名将戚继光、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等也在八咏楼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均在展厅内予以呈现,内容丰富、观赏性强。

在陈列布展过程中,市文物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特别是金华市书法家协会组织协会成员将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八咏楼的100多篇诗词写成书法作品,这些各具特色的书法作品在位于后院的“诗赋满楼”展厅展出。

 

修缮后的展厅

意外发现:八咏楼的城砖故事

去年10月,文物局在清理八咏楼东北侧护坎墙时发现各类铭文古城墙砖21块,砖上印有“兰溪州”、“兰溪州造”、“金华县”、“大城”等字样,其中,“兰溪州造”铭文城砖系首次发现。根据考证,该类城砖为元代修建城墙时所用。明末金华守将朱大典与清军在金华血战3个月,最后弹尽粮绝,在八咏门上的火药库引燃炸药以死殉国,八咏楼也遭到极大的破坏,清代在修筑现在的八咏楼台基时,将古城墙所用城砖砌入其中,从而将各个时代的城砖保留到了今天。

这些铭文砖的出土为进一步研究八咏楼以及金华城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城砖也将进入八咏楼陈列展览,供市民参观。

修缮后的展厅

八咏楼碑廊:古金华的文化印记
八咏楼碑廊位于八咏楼东侧,占地面积40余平方,共展示碑刻文物7件,分别是朱大典碑、重建吕成公祠碑、重修宣圣庙学碑、丽正书院收支征信碑、创建长山书院碑记、《双调•水仙子》诗碑、《满庭芳》诗碑。

这些碑纪念了金华古代如朱大典这样的英雄人物,也记录了对古人对书院、祠堂等文化设施进行修缮与保护的历史,还展现了古代文人朴素恬淡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其中,以《金华县重修宣圣庙学记碑》、《丽正书院收支征信碑》较有特点,《金华县重修宣圣庙学记碑》为1425年由明朝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撰文,事郎中书舍人陈景茂书写,吏部郎中程南云用篆书题碑头,来头都不小,碑刻记录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金华宣圣庙失火,损毁严重,金华知县郭瑛组织重修的历史,该碑高度评价了金华作为儒学胜地的历史地位,赞扬了时任金华知县的郭瑛重建宣圣庙,宣扬儒学文化的事迹。

《丽正书院收支征信碑》为1901年由时任知府继良所书,主要讲述丽正书院经费的收支情况及书院章程,记录了金华各地支持书院,捐款建学的情况和书院经费开支明细,公开之细不亚于现在阳光政务下的财务公开。碑刻还记录了当时严厉的留院学习章程,明确同学要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精神要求自己,学校不安排假期,聚赌、酗酒、留亲友过夜、夜不归宿等行为都将被勒令退学,非常严厉。

新的展陈更加丰富

无巧不成书:文物保护的轮回

因八咏楼地势较高,长期属于金华标志性建筑物,每逢战乱,八咏楼总会遭到破坏,在考证八咏楼大事记时,市文物局发现,八咏楼现存建筑本体的建设时间为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

在整理历史资料期间,市文物局组织专家研读了一块由清光绪年间的金华知府继良所书的《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碑文写道,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年5月,知府继良主持完成重修八咏楼工作,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年7月完工,耗时300天,不仅对八咏楼腐朽的构件进行了更换,还将八咏楼范围向东扩大,工程耗资1795大洋,根据碑文记述,名为重建,实为“大修”。

巧合的是,2016年也是丙申年,八咏楼保护利用提升工程也从2015年8月(农历乙未年)开始,主体建筑维修到今年6月(农历丙申年5月)基本结束,耗时约300天,起止月份也与光绪年大修时相符。工程除了维修建筑本体外,将八咏楼东扩,与历史上继良主持重修八咏楼如出一辙,经过120年,两个甲子的轮回,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巧合和文物人肩膀上的历史中重任。

新的展陈更加丰富

【八咏楼简介】

八咏楼,古称玄畅楼,始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由时任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主持修建。楼坐北朝南,面临婺江,立于8米高石砌台基之上,周以石栏围护,东侧有48级台阶,曲折可上。由南至北,依次为亭楼、正楼、厅堂、楼屋,共四进建筑,将自然山水、亭台楼阁、城市面貌融为一体,堪称江南楼观的建筑经典。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唐代的李白、

崔颢、严维、刘禹锡,宋代的吕祖谦,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等文人墨客先后为八咏楼赋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更是在八咏楼留下了“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绝唱。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等都登上过八咏楼检阅他们的军队。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率部壮烈牺牲在八咏门前。周恩来1939年到金华视察并在八咏楼前的八咏滩召开过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现存八咏楼为清道光年间重建。1981年被公布为第二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咏楼全景

Tips:

八咏楼票价为10元/人次;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及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费游览;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半价优惠;学生凭学生证半价优惠。

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后停止入场),每逢周一、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闭楼。
团队(10人及以上),须提前一天预约,经确认成功后按约定时间参观。超时未到,预约取消。预约电话:0579-82326307。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