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九峰探秘 正文

民俗文化④|汤溪城五百余年品味最高的“摆胜”祭祀

2016-09-20 17:19:3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薛文春 整理

  

  汤溪城隍庙“摆胜”祭祀礼仪照片葛跃进摄

 

  500多斤重的大肥猪、300多斤重的大全羊,身披红绸,高高地摆放在两廊。盛着猪头、馒头和时令鲜果的祭祀篮摆满了八仙桌,手工艺品、民间古董、三牲飞禽等物品一应俱全。丙申年(2016年)农历四月十六日,一场盛大的“摆胜”祭祀仪式,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城隍庙庄重举行。

  汤溪城隍庙“摆胜”是最具地方特色的祭祀酬神礼仪,汤溪、蒋堂等四邻八乡赶来的乡民早早地将自家准备好的时鲜瓜果、五谷杂粮、三牲飞禽,奇珍异宝,摆上了城隍老爷塑像前的供桌,祭奠城隍“老爷”,感谢城隍庙神巡禾驱瘟,保住丰收。上午九时许,摆胜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一排身着红色礼袍的司仪,齐齐地站在城隍老爷塑像前,两旁鼓乐齐奏,锵锣共鸣。

  

  葛跃进摄

 

  “摆胜”最初是为纪念汤溪首任县令宋约

  明成化年间,金、兰、龙、遂四县交界之地匪患不绝,官府虽多方围剿,但因地处荒芜,收效甚微,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实行圈地割据管理,朝庭将这四县交界之处单设一个县制,叫汤溪县,宋约是汤溪县首任知县。他上任后,剿匪患、兴农事、助百工、办学、修水利,汤溪一度成为了富庶之地。宋约过世后,汤溪百姓有感于宋知县的恩德,修建了一座城隍庙,内塑宋约金身。

  每逢农历四月十六宋约诞辰之日,四邻八乡的百姓自发带着时鲜瓜果、五谷杂粮、三牲飞禽、奇珍异宝,在宋约塑像前上供,以祭奠这位爱民清官的功德。同时,将汤溪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喜讯告慰宋约知县。随着供奉物品越来越丰盛,便将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按农历十二生肖排列,凡逢鼠年、龙年和猴年的四月十六举行一次。

  

  汤溪城隍庙“摆胜”祭祀礼仪照片葛跃进摄

 

  在民间,汤溪先民在每年正月初一时,都要在祖宗画像前供奉一桶米饭、一坛芋羹、一碟豆腐、一碟煎饼、一碟芥茶,叫“摆珍”,谐音“摆胜”,就是祭祀供奉之意。从民间的“摆珍”,到官方的“摆胜”,形式相同,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史料记载,“摆胜”迄今已经举行了123次,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5月22日,即丙申年四月十六日举行的祭祀盛典。

  

  葛跃进摄

 

  “摆胜”规模和品位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

  史料上,汤溪城隍庙“摆胜”祭祀就多有记载。据乾隆《汤溪县志》载:“每见汤地之民,谋以四月既望日为神诞辰。先罗珍异于庭,至期迎神,周巡四关。主者纠群,沿途设奠。昼则演戏欢呶,夜则峥嵘鳌彩。萧鼓之声腾于郊,逾旬不绝。”又据民国《汤溪县志》载:“在城居民,分班联会,轮年值事。届期庙中悬灯结彩,设供演剧,务极华美。又盛陈仪卫,舁神像出游街坊,谓之出巡。城外农民插秧甫毕,争先入城游览,骈肩错趾,填塞通衢,商肆利市三倍。此为邑中赛会之最。”庙祭之热闹,由此可见。

  

 

  古人建城隍庙的目的是“御灾捍患,福禄民生”,因此“摆胜”设于城隍庙正殿。汤溪城隍庙约建于明成化8年(1472年),历时530余年,也是省内目前保存的城隍庙建筑中最为完整雄伟。据《仙舟风采》记载,最早主祭由县太爷担任,民国时期由副县长担任,抗战期间则由汤邑八大灯会会首抽签决定。解放后由城隍庙庙祝主持,配副祭,引赞、司祝、左右引赞等多人按古典程序礼仪进行。“祝文”由主祭宣读,配以钟鼓里约,奏雍和之章。

  浙师大民俗研究专家陈华文教授表示,城隍庙“摆胜”是汤溪古城五百余年间规模最大,品味最高的祭祀礼仪。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满足了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汤溪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小汤溪县,大大城隍庙”。汤溪文化站站长楼思明介绍,汤溪地儿虽不大,但城隍庙的规模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解放后,城隍庙停止祭祀活动,成为解放军驻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城隍庙重修以后再现往日风采。2012年农历四月十六,金华非遗保护部门和城隍庙文保所把“摆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并将它恢复,中断了65年的汤溪“摆胜”习俗才重新出现,继续发挥传统文化中的惩恶扬善的作用。

  

  葛跃进摄

 

编辑: 李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