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生活 正文

要求去世后上交“大额党费” 向这些金华老党员致敬!

2016-08-09 15:17:50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何贤君 通讯员 徐瑜

前不久,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姜纪钦来到兰溪市委组织部,缴纳了1万元大额党费。对这位老人,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已很熟悉。他们甚至记记得老人十余年来交过的每一次大额党费:

建党80周年,缴纳大额党费4000元;

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缴纳大额党费10000元;

2010年、2011年,向“党员关爱基金”捐款近20000元……

在金华,就有像姜纪钦这样一群老党员,烽火时代,热血青年、慷慨赴国难;和平年代,坚守信仰,本色终不变;如今,英雄虽迟暮,精神仍长春。

这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向党组织自愿多交党费、热心社会公益,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的赤子情怀。

近期,金华市委组织部整理了部分老党员与“大额党费”背后的故事。向老党员们致敬。

姜纪钦:“我要把一切都回报给人民、回报给社会”

85岁的老姜,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71年入党。说起对党的深厚感情,他总是要提起少年时的故事。

1932年,姜纪钦出生在游埠镇毛沿树村的贫苦农家。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一个人拉扯着7个孩子,家里“上无一片瓦,下无一寸地”。弟弟妹妹相继被送了人,10岁那年,他也被送到地主家做长工。

“那时候年纪小,在地主家当牵牛小童,还要做家务、帮衬农活,吃尽了苦。”老姜至今记得,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喂牛,常常没睡足很困,喂着喂着就把头搁到石槽上。“牛吃不到草,就用头来推我,才把我弄醒。”

1949年8月17日,在地下党的牵线下,17岁的姜纪钦加入了共产党军队。在填表格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他不知道名字怎么写,只知道姓姜。部队的文书根据他的读音,写了“姜纪钦”3个字。从此,他有了自己的名字。

“现在我还记得,刚到部队那会,一口气吃了13碗面条,很多战友都看呆了。”这个做了7年长工的孩子,没吃过一顿饱饭。到了部队,姜纪钦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找到了归属。

后来,组织上送他去读书,获得了初中文凭。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姜纪钦,先后获得了4次三等功。

虽然现在已经能笑谈往事,但这段少年时的经历,让老姜从此有了一个难解的“心结”,每每遇到贫困家庭特别是穷苦孩子,总是特别心疼,想着倾尽所有帮上一把。

生活中,姜纪钦是个极其节俭的人。他至今还爱穿部队的旧军装,生活中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但扶贫帮困的事,一直没有停止过。

赤溪街道杨树塘小学叶钱、叶福兄弟俩生活困难,姜纪钦捐助了3000元;水亭中心学校的孤女陈小妹生活十分贫困,他先后6次前往该校看望,捐助6400元;捐给香溪镇官塘村怪病长毛孩子2000元;捐给马涧溪源龙门下村因病致残陈国武3000余元;结对助学兰一中沈玉琛、兰五中盛珊珊……这些年来,姜纪钦先后资助特困户、贫困生50多人。

溪源龙门下村的陈国武让姜纪钦最牵挂,他曾3次上门看望这个孩子。当陈国武牵着老人的手说:“我想吃肉!我想读书!”姜纪钦怎么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水。

“我是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性格很刚强的,但看不得困难的孩子。”他说自己小时候就没读过书,现在不能耽误了他们,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85岁的姜纪钦还做了一件“大事”,向兰溪市红十字会郑重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书。他说“很多人不理解我,但我就是有一个想法,我的生命和生活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都回报给人民,回报给社会。”

王玉辉:“死后,党费交1万元”

2015年6月的一天,在义乌復元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有位老人用手示意坐在一旁照料的儿媳,拿来笔和纸。由于病情恶化已经不能说话,他吃力的在纸上写了一行字:“我死后,交党费一万元。”担心一生勤俭的妻子不同意,老人写完纸条还示意儿媳要把它放好,等他走了的那天,再帮他了却遗愿。

老人叫王玉辉,那年76岁,是义乌市福田街道前店村的一名老党员。患癌20余年,一直和病魔做斗争,由于病情恶化入院已有1个多月。两个儿子回忆,老父亲从4月起就进入昏迷状态。期间,在復元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骆晓龙医生的印象里,老人与自己的交流仅有一次,大体意思表达自己病入膏肓,请求放弃治疗,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

6月4日,王玉辉的1万元大额党费交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忠奎的手中;当晚,这位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完成了最后的心愿,与世长辞。

“老伴啊,这是你最后的心愿,告诉我,我能不帮你一起实现吗?”丈夫去世后,妻子骆六妹看到儿子手中的这张小纸条,低声啜泣起来。

王玉辉在原前店乡信用联社干了一辈子,是位地道的“老乡镇”,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生活特别朴素、群众感情特别深、工作特别勤勉”。因为业务熟、底子清,又特别热心村里的事,乡里乡亲对他都特别亲,见面总要喊一声“前店老王”。

这位生活俭朴,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的老人,工作几十年,家里没置办过一件像样的家电,每个月老两口买菜钱从没超过200块。去世后,老人给子孙们留下最珍贵的遗物,就是一本本几十年来,坚持写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事无巨细的记着走访过的每一个村、每一户人家的情况。

“刚开始我们也不理解,父亲一辈子辛劳图个什么,他从不说什么大话,但是慢慢的我们懂了,支持他,更佩服他。”儿子珍藏父亲的日记,也终于读懂了父亲的心意,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朴素的信仰。

老人走后,每年家人还会贴上,他生前最喜欢的那副对联——忠厚平和传世远,仁忠礼义继风长。

庄杰和老伴

庄杰:“战友们的党费,我替他们交”

8月1日,金华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在市区通园小区一处简陋的单元房里见到了庄杰。

老式的旧沙发、简易的茶几,在这间60平米的屋内,两位老人过得十分节俭。交谈的过程里,老庄一直抓着老伴的手,因为心肺问题,讲几句话就会急促的喘气。窗户外的阳光落在两位老人身上,慈祥的目光更显沉静、温和。

1个月前,88岁的庄杰,把“抠”出来的2000余元钱,装进两个信封,作为党费交给组织。一个是1069元,69是他的党龄;一个是1071元,71是党的生日。

“这两个数字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这些党费拿去帮助更困难的党员群众”。老党员的纯粹,溢于言表。

庄杰出生于1928年,家乡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渤海边一个小渔村,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

1942年的时候,共产党在他的家乡办了一所抗日新华小学,就在黄河边的一个院子里。庄杰说,学校一开办起来他就去了,从此开始接受革命教育。当时学校里唱的很多歌,他现在还能哼出来“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只望着今年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1945年7月,庄杰正式登记成为垦利县五区中队(地方武装)的一员,加入了革命队伍。第二年,刚满18周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中,他相继参加了潍坊战役、淮海战役、济南战役等,后来又去了朝鲜战场。

“这么多年,最难受的事情,就是想起那些战死的兄弟们,每次心里都跟刀割一样。”

1948年的昌潍战役中,庄杰所在连队100余人受到敌方部队近3000余人的围击。战斗持续到凌晨,因为通讯设备全部切断,受连长嘱托,他带着两个战士在凌晨试图突围,寻求支援。被敌军发现后,两个战士当场牺牲,庄杰拖着流血的伤腿,躲过敌人搜查继续前进。

“次日上午,我带着增援部队赶回来时,整个连队已经没剩下几个人。”忆起往事,88岁的老战士止不住泪流满面。

“他们都是英雄,人数悬殊、装备悬殊,我们连的战士坚持了将近一天一夜,战斗到了最后时刻,谁也没有放弃!”

“站前一起吃饭,天亮亲手掩埋”,这样的生死别离,在庄杰的军旅生涯里何止一次。

解放后,庄杰成为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的一员,跑遍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参加过兰新、宝成、包兰、鹰厦等铁路的修建。1958年随部队到了金华,参与了金温、杭长等铁路的筹备或修建。

庄杰总说,组织给自己的太多,自己为组织做得太少。尤其是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他已经做得够好了。”市商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庄杰是离休干部,按照规定,他的医药费是全额报销的。但老人总是想着替国家省钱,基本上不去住院,怎么劝也没用,能开便宜药就不用贵的,生怕给国家添负担。

前些年,老庄身体还好些的时候,每个月参加支部学习是他心里最大的事,从没落下。

庄杰的生活并不富余,几个子女都是下岗工人,至今和儿子一家挤在两居室里生活。谈起缴纳大额党费的事,他这样说“我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缴纳这些党费也是我纪念战友的一种方式,这是我替他们一起交的!”

编辑: 李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