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即时报道 正文

风物志丨东河“扯”饼

2016-07-31 02:04:4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作家 三川

“扯”饼是笔者杜撰。所以用“扯”,实因东河肉饼的制作手法弃“擀”用“扯”之故。

东河是义乌城西的一个大村。明成祖永乐年间,何姓祖先定居东河,此后历经500多年繁衍生息,现拥有1000多户3000多人口。

东河饼俗称“肉饼”,普通平实,不仅东河有,永康也有。就其名声而言,“东河”恐怕不及“永康”。

永康肉饼是属于永康的,家家户户都能制作。而东河饼却不属于义乌,世世代代东河人视饼为“专利”, 制作技巧秘而不宣。只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哪有穿不透的“墙”啊。所谓的“秘技”,仅仅限于像你我这样的吃货。

据传,东河肉饼多用当地的小麦粉,别处的麦粉粘性差,扯拉时容易破裂。想来,此乃传统之说,值得商榷。试问: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大市场,还有多少东河人囿于农耕?做饼之“粉”,多用“富强粉”倒是真的。

富强粉,俗称“头粉”,雪白筋道。和面之前,要在面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盐。揉面是体力活,通常由男人来做。揉好之后,搓成手腕粗细的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面坨。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永康饼面无盐,味在馅。而东河肉饼的馅是将五花肉剁成的肉泥,再拌入葱花或韭菜。馅不着盐,饼的咸淡完全由面团的盐分调控。

与平常做饼包饺子要用擀面杖前推后揉不同,制作东河肉饼,只需一双巧手──取两个表面略经风干的小面坨,用手拓成薄薄的面饼,再将少许肉泥夹裹在两片面饼中间。左手捏着饼身,右手扯着饼沿,一上一下、一正一反地旋转扯拉。要不了几个回合,一个薄如宣纸的大饼便拉扯而成。仔细瞧瞧,青葱肉末的斑点隐约可见。

确切地说,东河饼是“双层夹肉麦饼”。窃以为,扯拉是制作难点,考量着厨艺的高低——扯得圆,卖相好;扯得薄,口感佳。因此,以“扯”饼或者“薄”饼替代叫惯了的肉饼似乎更为妥帖,更能彰显东河肉饼的与众不同。只不知,东河人以为然否?

“煎”是常用厨艺,适用于民间烹饪,家庭主妇大多精于此道。东河人一饼在手,入鏊煎烤,转眼间便把肉饼煎得金黄油亮,香气扑鼻。

“香”能诱发欲望。闻香识女人,强调的是个性差异。而在吃食一道上,嗅觉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吊起胃口。永康肉饼以包裹紧实、上下饼皮同薄著称。烤制时,饼内鼓胀,香气充盈。但因为密不透气,不戳破饼皮便难以闻到内里之香。而东河肉饼因为皮薄,一经煎烤,鏊面之油往里“煎”,馅料之油却往外“渗”,香香的猪油便四处飘逸。单就香味而言,说“东河”盖过“永康”,恐怕谁都不会有异议。

在食物短缺的岁月,东河人吃肉饼不仅要等清明、端午等节日,而且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平常日子,男青年上门相亲,只有女方点头,才会端出麦饼招待,寓意百年好合、团团圆圆。而今,虽说吃食充裕,但积习难改。每逢节点,家家户户都会做饼。有的农家因市场生意忙,实在分身无术,便会去街头小店预订。据说,有个富豪嫁女,竟然心血来潮,一次性预订了1000只肉饼,装满了嫁妆中的大箩小篮。

肉饼作嫁妆,美事一桩。更为难得的是,每隔两年,城西街道便要举办肉饼制作大赛,比一比谁做得多,谁的饼更薄、更圆、更香。按理说,东河人最具优势,但2011年的“肉饼王”却拱手相送,被六一村的张爱珍夺得——在规定时间里,她做了77个东河肉饼,个个金黄滚圆,松脆可口。

“熟能生巧”是张爱珍的获奖感言,亦打破了东河肉饼制作技巧不外传的传说。此结果出人意料,也就不免让人生疑:是政府引导,还是市场调节?只是,不管何种原因,东河人都该感到欣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东河肉饼名声在外,是义乌餐桌的必备点心。年初,曾受命去义乌办事,顺便在城西街道食堂用餐。因为春节刚过,“年味”仍浓,腌猪头、腊猪手、麻糍、饧梅等“年食”一应俱全,但最心仪的还是东河肉饼。趁热吃饼,滋味却不过尔尔。

端午节,一义乌老乡携带一摞东河肉饼来婺城走亲访友。也是机缘巧合,我幸参加了他们的的聚会。不想,摆上餐桌的东河肉饼乏人问津,只能像一个失宠的歌场女子,穿着一套陈旧过时的外套,在无人眷顾的清冷中腼怀过往的美好时光……

“人挪活,树挪死”是句老话,意谓人“离乡则贵”。饼不是人,饼犹树矣,有根。离了故土的肉饼,即便登堂入室,貌似位显价高,因了复烤,原始的清纯早已在人们的怠慢中丧失贻尽,被人冷落或者遗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路边店勾人。某天晨起,你牵着一只嫩手去了东河,蹩进一家朴素的店堂,临桌对坐,两眼直直地望着动作娴熟的扯饼师傅……只等片刻,色若琥珀、滋滋有声的“扯”饼便递到了面前──你一只,她一只,香气氤氲。之后,你会忍不住再要一碗清粥或者一杯豆浆,干稀搭配,咸淡相宜,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无牵挂。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