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要闻 正文

风物志丨食蝉

2016-06-25 18:08:1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作者 潘江涛

蝉是夏日的歌手。然而,永康人似乎不太喜欢动听的蝉鸣。过了小暑,蝉声初润,他们便急切地期待新一轮饕餮盛宴的到来。

知了,是蝉的俗称。知了声声,叫着夏天。去年此时,我曾写过一篇《蝉鸣和声在何处》的短文,并以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句话“让我们爱这最后的、挣扎在城市里的音乐”收尾,呼吁人们口下留情,珍惜那动听悠扬的蝉声。

然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只等知了开鸣,人们便循声而去,轻而易举地捕获这一弱小的生命,大饱口福。有媒体说,光永康市吃掉的知了日均5吨。

国人食蝉历史悠久

此事听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但翻查典籍,国人食蝉历史之悠久,同样令人吃惊。譬如,《诗经》、《礼记》等古籍中出现“蜩”、“范”等,经汉代郑玄注释,蜩即蝉,范即蜂,“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毛诗陆疏广要》亦说:“蜩亦蝉之一种,形大而黄,昔人啖之。”《庄子·外篇》还载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到楚国去,途经一片树林,看到一位驼背的老人正用竿子黏蝉,动作干净利落,便好奇地问:你这么灵活,是技术好,还是道?

“道”,是技巧。虽然孔子问而不得,但至少说明战国时代便有“专业”捕蝉者了。而且,令人生疑的是,老人所黏之蝉,是供自己享用,还是卖钱养家?据《周礼·天官》记载,周天子进膳,“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其中的珍用八物,就包含“酥酪蝉”。

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凡人也好,贵人也罢,国人好吃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知了毕竟是游离主流食物链的,无法人工繁殖,产量极低。凡俗之人食之,最大的可能是尝鲜解馋;权贵者好这一口,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追求。就像《屈原列传》所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蝉蜕淤泥而不染,极具莲之品性。但是,司马迁赞美屈原高洁,为何弃莲用蝉?答案也许就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玉蝉陪葬图腾崇拜

蝉是一种变态昆虫,其一生可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特别是幼虫,要在黑暗的泥土里蛰伏3年,到了每年6月底至7月初,才破土获得新生。古代,自然科学落后,人们无法解释这一奇特现象,便把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梦想寄托在知了身上。要不然,古人是不会把知了的幼虫形象描画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当作图腾崇拜的。东汉的班固也说:“彭祖宅以蝉蜕,安期飨以延年,唯至徳之为美。”(《终南山赋》)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坊间总要将一只玉蝉塞入死者口中,以期亲人入土之后精神不死、复活再生。

捕而食之唇齿留香

凡此种种,皆因知了的生理特征所致。从外形上看,虽说其貌不扬,但通体干爽,即便是即捕即食,也无不可。不过,摆上餐桌的知了,多为“年轻一族”———刚羽化的老熟幼虫,最宜油汆爆炒。不过,北魏《齐民要术》说,古人食蝉有烤、蒸、汆三法:“蝉脯菹法:追之,火炙令熟,细擘下酢。又云:蒸之细切,香菜置上。又云:下沸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

“德哥知了”是永康蝉肴的“老大”,一溜儿排着的20口大锅,可同时烹饪百斤鲜蝉———掐头去尾,洗净沥干;起油锅,加白糖、细盐;爆香姜片、大蒜、八角、桂皮之后,倒入知了,快速翻炒,迫出水分;加料酒、酱油,焖之汤汁浓稠;再以啤酒当水,湮没知了。之后,急火烧开慢火煨,汤干汁稠便起锅。倘若喜辣,可在佐料中添加。但忌放味精、鸡精之类的调料,否则会影响蝉之鲜味。

知了是名副其实的山珍,蛋白质高。从养生角度而言,并不适合夏季食用。但“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夜以火取,谓之耀蝉”,其气清虚,主疗一切风热之证(《本草纲目》)。当然,自古而今,人们捕而食之,并非为了药疗。当年,也曾打着手电,在房前屋后的树丛中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捕得几只,翌日用盐水一泡,再剜一勺猪油,炸了现吃,唇齿留香。

童年往事,皆因年少贪玩。倘若不懂黏捕之“道”,并不容易得手。只是,以此谋生之人,捕捉手法甚是了得———夜捕昼售,赚个三四百元轻而易举。

越地食蝉,始于丽水,兴于永康,而货源主要来自衢州山区。此乃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敝人不才,留待方家考证。据说,0.5公斤知了,至少需要200只。炎炎夏季倘以两月计,日均消费2500公斤,“进口”知了可想而知。

3年前,永康市场一公斤鲜货只要10多元钱,而到去年,价格便突破百元。如今,主宰永康餐桌的美味佳肴,已非知了莫属———无论是请吃,还是吃请,倘若不来一盘,笃定会显得寒碜。

知了与青蛙一样,都是乡村的吉祥之物。到了夏日,蝉声如歌,“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现如今,在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里,蝉声早已难得一闻。乡村的生态虽说好于城市,但蝉声也是一年稀于一年,又是为何?到了永康,尝过滋味鲜美的蝉肴,你会明白:任何一种食材,当以“面子”为先,距灭顶之灾也就为时不远了。

热浪之下,一只只夏蝉拖着长长的尾音嘶鸣——知了……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