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官方
微信
新闻热线:
0579-83931888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财经 > 金融证券 正文
重构关键共性技术是制造业必过之坎
2015年05月28日 09:07: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下称《纲要》),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3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此纲要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一时之间,“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业4.0”成为激动人心的热词,受到举国关注。

  我国如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难度何在,挑战何在?为了让公众对《纲要》有更确切的认识,5月12日,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联合主办了“"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与挑战”文津圆桌研讨会。

  李北光:必须迈过重构关键共性技术这个坎

  业界对“中国制造2025”非常期待。编制这个规划的背景,一是顺应国内外大势,二是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然,这项规划也备受支持,由工信部会同质检总局、发改委共同编制。

  在这项规划框架中,指导思想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还有“三步走”的战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指的是进入第二方阵的行列;到2035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指的是介于德日之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相对于德国工业4.0,我国的“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还是一大短板。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强,实际上是价值链不赚钱,这导致外汇消耗大。质量出现问题,是因为技术不行,这导致产品的市场形象不佳。竞争力不强也是技术问题,使得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不得不利用比较优势,这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偏向资源消耗型,钢铁就是这样。

  工业或者制造业,不但为社会提供各种必需的消费品,也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工具,比如机床。每一次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甚至是世界格局的变动,更不用说制造业还要为国防建设提供武器装备。所以,制造业是皮,服务业是毛。制造业是主体,要强国富民,必须发展制造业。

  发达国家也有这个认识。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也确实出台了一些重大举措。比如,美国2009年推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10年又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计划、“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2012年推出“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此外,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计划。

  从短期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回归确实是为了拉动经济,恢复就业。但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因为制造业的外流,美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下滑,为此,美国推出计划要继续保持制造业的创新领导力。

  当然,印度、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包括我们的周边国家,都在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发展。中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所以,“战场”的争夺呈白热化。大家都开始聚焦于此,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增强。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步入新常态,以中高速增长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明显放缓。过去那种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调结构转型升级,时不我待。所以,我们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也是必然选择。

  从技术大势来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导致制造模式理念、技术体系、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规则改变了,意味着“战场”也可能转移。我们已经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这一次必须抓住。

  现在,中国受“四基”的长期制约。一是价值链,最挣钱的环节不给你,再就是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不过,这得客观看待。

  一方面,需要承认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技术创新、人才积累,确实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体系不完善,最核心的是国家层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缺失,进而影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发挥。这就需要政府做有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创新者补贴。现在的政策在这方面不足,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尤甚。

  中国的创新已经要从模仿组装全面转向自主创新阶段,我们跟对手已经越来越接近,没有什么可模仿的了,所以重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体系是我们必过之坎,这个坎不迈过去,就难以成为制造业强国。所以说,这十年就是要扎实打基础,在互联网热的背景下进行冷思考。

  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多方协调,齐心协力,中国制造距离制造强国有多远,就看我们怎么样努力。为了走向全世界,中国制造业正式更名为ManufacturinginChina,因为这才反映了未来中国制造的内涵。

  徐乐江:钢铁企业要抓住互联网机遇

  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对此,政府已经有所认识。尽管东中西部发展不同步,但是到一定时期,城镇化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总要告一段落。在行业里,中国钢铁业,虽然和世界钢铁业水平最接近,但这个行业需要凤凰涅槃。

  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恢复都经过水泥钢铁的时代,要不然就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工业化。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认为钢铁是夕阳行业。但是到2000年,钢铁市场虽不景气,全球粗钢产量总和仍然超过8亿吨,到2013年超过16亿吨,增长主要由亚洲、非洲和中东带动。所以,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产业。

  钢铁行业跟过去时代唯一的不同就是互联网智能制造。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对钢铁行业来说,也要面临转型、调整结构,要抓住“互联网+”和“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这个机遇,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才会获得先机。

  如今,客户的需求越来越碎片化,而且过去因为信息不对称,所有的制造模式都是批量生产,现在汽车行业开始出现个性化选择汽车,用户在变,钢铁行业如果再不变就跟不上趋势了。

  过去在竞争压力下,宝钢不得不进行创新,现在工业3.0已经走完,在世界上,宝钢的一些产品不比同行业的产品差。今后,政府应该找行业内做到第一的企业做4.0,这个很关键,因为这是经济转型。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毫无疑问,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在规划中,中国也要发挥社会主义办大事的优势。宝钢应该成为“工业4.0”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

  此外,宝钢投入20亿元组建电商平台,扩大电商规模。现在做电商一定要靠大数据、物联网。商业模式也在变,中国有200多个电商参加的钢铁电商网,原来几十万家的中间贸易商没有了。现在国内所有的公司都出来做电商,这是基础工作。我建议“中国制造2025”加一条,借着这个机会,将500种主要工业品过去经商的环境用“互联网+”做出来。

  陈斌:中国的管理体制还处于工业2.0时代

  中国距离工业4.0有多远?没有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在工业制造业中,行业非常多,世界上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宝钢好了,不等于小钢厂也好。哪怕是企业内部也不一样。

  从整个产业来讲,中国距离一流制造强国还有很远。现在存在的问题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等表面问题。过去一二十年都是这几句话,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一定是体制上出现了问题。

  现在中国最落后的就是基础。“四基”是硬件的基础,但是现在我们的管理体制还处在工业2.0电气化的时代,这种体制再来适应工业4.0几乎是不可能的。体制上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规划再好的蓝图,实施起来难度都很大。

作者:  编辑: 陈鋆恒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金华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分享

看金华新闻,关注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