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一下化验单上贴着的条形码,机器就可以打印出检查结果。”商城大道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大厅二楼,一位穿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虞某,正在耐心地指导老妪就诊者,取化验报告单。由于就诊者的化验结果尚未出来,志愿者又搀扶老妪,请她在旁边的凳子上休息。半小时后,虞某帮助老妪取到了化验单。
这是近日记者在浙医四院见到的志愿者服务就诊者的一幕场景。
“绿衣使者”,一道亮丽的风景
像这样穿着绿色马甲无偿为病患服务的志愿者,在浙医四院门诊大厅,平均每天有30来位,他们分散在各楼层的主通道、扶梯口、自助挂号机等地点。那一道道绿色的身影,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病人的心田。
浙医四院志愿者服务办公室负责人方志超说,目前,已经有260多名热心公益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报名,其中,有165名经过医疗基础知识、就诊流程等一系列培训,正常上岗为就诊者提供咨询、协助挂号、就医引导、打印报告等一系列的无偿服务。
何某今年50多岁,是一位慕名前来的就诊者,当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完成整套程序后,他颇为感慨,连说几个“满意”:“这个新医院,就是不一样。”
早在2014年年初,浙医四院就着手准备志愿者相关工作,包括服装设计、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8月份,浙医四院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方志超介绍,医院把所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人员分为“银医组、引导沟通组、机动组”三个组别,“银医组”志愿者负责指导就诊者使用自助机进行挂号、预约、打单等项目;“引导沟通组”志愿者负责引导陪同患者就诊就医;“机动组”志愿者负责提供后勤保障工作。
老板志愿者,母子志愿者
方志超介绍,志愿者成员中,一部分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上班族,有许多则是经商办厂的老板。生产经营圣诞礼品的骆香华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最早报名并招募当志愿者的一员。虽然,每周三次的志愿服务,骆香华只是引导一下,或者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三个月的志愿服务经历,骆香华还是感到十分充实、十分感动。
当同在国际商贸城经商的伙伴们得知骆香华在浙医四院当志愿者时,也纷纷请她介绍参加。骆香华已经介绍了好几位经营户朋友们,跟她一起来做这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志愿者中,有一些是家庭组合。虞金花是廿三里街道华溪村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浙医四院去年10月份试开业时,虞金花前去检查身体。陌生的科室结构分布、高度自助化的智能机器让虞金花一时难以找到方向,好在有这样一位穿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态度谦和,亲切自然,积极引导着完成了整个就诊流程。在就诊过程中,她不时询问志愿的情况,随后,她毅然报名参加了志愿者。虞金花读高二的儿子放寒假回家后,她又带着儿子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本文开头的虞某,就是她的儿子。
经过培训后,2月11日,虞金花的儿子虞某上岗了。按照医院原先的约定,志愿者一般只需要服务3个小时,可这天,虞某志愿上了9个小时的班。虞金花说:“这是我教育小孩要帮助别人最好的方式,我和儿子都非常有成就感。回来后,儿子更懂事了。”虞某说:“我在医院看到,大多数就诊者都是年纪偏大的人,这一定是他们年轻时付出太多劳动的缘故,所以,今后一定要更好地孝敬父母。”
义乌人不仅会赚钱,还很会奉献
筹建伊始,浙医四院就把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无偿服务,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去年年初,浙医四院派专人远赴中国台湾等地学习志愿者管理与培训经验。
开始招募志愿者时,一些人认为,义乌人只懂得赚钱,对于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服务,不一定会得到社会认可。试运行之前,浙医四院通过网络等渠道招募了首批数十名志愿者,试运行后,志愿者队伍成倍扩大,通过口口相传,许多人纷纷要求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所谓志愿者,医院不发放一分钱的工资,所做的劳动,完全是奉献。对此,骆香华说:“如果赚钱,那么经商就是啦。志愿服务就变得毫无意义。帮助别人比得到施舍更幸福。”方志超介绍,许多在国际商贸城经商的老板,提出了申请。他说,就2月13日这天,就有4名经商老板前来咨询、并赶写表格,要求参加志愿服务。这些天,浙医四院住院部逐渐放开运行,他们将根据住院服务的要求,开展培训,以适应服务需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院长陈亚岗说:“三个多月的试运行事实证明,义乌人不但善于创业,而且很会奉献!”对于这一群志愿者,陈亚岗发自内心,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服务!”
凡注有"浙江在线金华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分享
看金华新闻,关注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