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官方
微信
新闻热线:
0579-83931888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旅游美食 > 游金华 正文
记忆皤滩:曾经的婺州食盐中转站
2014年08月14日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

  古镇街景,皤滩的石头柜台。

  落寞的老人

  已经改道的永安溪,以前宽阔的溪面如今已不复存在。

  从小时候开始,特别在山野乡村,编者总能听到盐夫在古盐道上敲打出来的精彩而又辛酸的往事。这条古盐道从仙居皤滩古镇起步,起伏盘绕在高而大的括苍山脉之间,一直往东阳、义乌、永康、武义、金华、兰溪等地延伸,反映着自唐以来,先民奋斗史的一个侧面。8月10日,新报·浙中人文特派记者访皤滩、走古盐道,一路探“花”,一路思。

  将“时过境迁”一词放在位于仙居县的皤滩古镇身上,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座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千年古镇,曾一度是台州乃至浙江最繁华、最重要的盐运埠头。皤滩古镇的集市从唐光华(891—901)年间便开始形成,发展到清代中期到达鼎盛,一直到清末民初,才由于交通路线改变和天灾人祸等种种原因走向了萧条。特别是1937年浙赣铁路通车以后,皤滩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风光不再。关于皤滩的历史也从那时戛然而止,留给后人的,只有精巧的老宅和动人的传说。

  依水而发亦因水而衰 金华与皤滩的“食盐记忆”

  在皤滩古镇,从晚唐始建的陈氏祠堂,到南宋绍兴年间建造的何氏里大学士府,再到明清时期的老字号钱庄,最后到建于民国时期的清风楼,不同的楼宇样貌各有千秋。既有典型的江南民居,也有徽派建筑,还有皤滩独有的“石头柜台(即售货柜台用石板建造,用意在防腐牢固)”,甚至中西合璧的小洋房也在此出现,皤滩古镇就像是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建筑的大观园。除了各个年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以外,老字号招牌也依然鎏金溢彩,各种装饰图案意境幽远。恍惚之间,仿佛有置身于古时繁华街道的错觉,身边熙熙攘攘的全是来自邻近县市的商贾而非游客。

  81岁的李相楚和79岁的老伴至今依然住在古街路42号,这栋承载了7代人历史的老房子里。老房子破了修、修了破,可是他却始终舍不得往外搬。李相楚祖辈一直在皤滩做酿酒生意,所以他从小便生活在古镇里,对于古镇以前的样子仍然记忆犹新。“虽然皤滩从民国初期开始衰落,但是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依然非常热闹。我们这里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市府日日走,县城三六九’,意思是台州府天天是集市,县城农历逢三、六、九是集市,而我们皤滩的集市也是农历三、六、九,与县城一样,可见我们皤滩的经济地位。每逢集市,四五十里外的人都会赶过来,整条街上都是人。”说起皤滩的兴盛时期,老人难抑心中的激动。在那时,庆元的香菇、黄岩的蜜橘、龙泉的瓷器、金华火腿、义乌蜜枣……周边县市最拿得出手的特产,都会从四面八方集中到皤滩的,街头巷尾。在李相楚的印象中,皤滩除了商人以外,就是前来把盐挑往内陆的盐夫,通常挑100斤食盐可以换得一块八毛钱。来自金华、丽水甚至江西、湖南的盐夫聚集在皤滩,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一家老小的口粮。“这条老街上本来住了很多人,可是现在就剩下了没几户,大家都搬到了外面。像我这样亲眼目睹过皤滩兴盛时期的老人越来越少,恐怕过几年,就没人再知道这段历史了。”李相楚不禁感叹到。

  皤滩古镇依水而发,亦因水而衰。作为最靠近浙西内陆的终点码头,皤滩千年来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将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紧密连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西“食盐要塞”。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盐法附,年销正引一千九百八十七引(清代一引为600斤)外,东阳、永康、武义三县,共年销正引四千五百十四引,皆由本县皤滩而上,赴该县行销。”由此算来,明清时期,这3县每年经皤滩中转的食盐就达390多万斤,折合现代计量近2000吨,再加上丽水、金华市区、义乌和江西、湖南、河南等省经过皤滩运转的,粗算就达5000吨。现在金华地区,或许已无人再将食盐与皤滩联系在一起,这段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历史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从唐代兴起的商埠码头

  曾日靠商船五百艘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皤滩乡,距仙居县城约25公里,它其实是以建设水埠头为目的、根据永安溪的形态体位建造出来的一条商贸长街。皤滩之所以在近千年间成为浙东南山乡的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重要中转码头,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古镇地处仙居中部的河谷平原,是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黄榆坑溪流向永安溪的汇合点,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也在皤滩拢岸,是临江水系的终点码头。不仅如此,这里向西翻过苍岭便可通向金衢、江西等华中腹地,所以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选择在此起步。

  从晚唐年间开始,在仙居境内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河商业中心,从海盐县等地熬制的食盐,经浙江的第二大河流椒江,逆水而上,再经永安溪到达仙居的皤滩镇,慢慢地,皤滩逐渐形成盐埠,并集结运往内地的其他商品。可以说,皤滩古镇是在长期的食盐等物资交易中发展的。

  至今有文字记载的,皤滩古镇有水埠头官埠、永康埠、缙云埠、金华埠、丽水埠、东阳埠、龙泉埠、安徽埠、河南盐栈等,五湖四海的商人竟然在偏僻的山区,开辟出一个如此繁荣的市场。于是皤滩水埠头顺理成章地成为永安溪上游的一大商埠,在商贾往来交易,舟车交替过往中逐渐成为盐、布匹、山货等物资的集散地。明清两朝最兴旺时,溪面日停靠商船近500艘,场面极为壮观。街道四通八达,人流熙熙攘攘,大有《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情景。

  在挨挨挤挤的商埠、华宅间,嵌满了茶楼、酒肆、当铺、书场、赌场、妓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在皤滩经商的商贾们累积了巨额财富,一座繁盛的集镇便在迤逦的永安溪畔迅速崛起。“龙舞九曲穿皤滩,人共溪声到小堂”,这一诗句,是皤滩古镇作为古时繁华水埠码头的真实写照。

  大起过后总是伴随着大落,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变异及永安溪改道等天灾人祸,皤滩古镇逐渐萧条。特别是浙赣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延续近千年的商贸古镇繁华不再,留下来的只有繁华过后的没落和纸醉金迷后的消沉。

  皤滩古镇现存面积10.8万平方米,古街主体建筑与结构特点基本保存完好。皤滩古街呈“龙”形,长达2公里,古街保存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建筑,共620余间,是浙江省保存最完整、风貌较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刚踏进皤滩,还未被历史的庄严震慑,就已被古镇老人的热情融化。谈笑聊天间,两杯自制的石莲豆腐下肚,清凉爽口,绝对是大城市吃不到的乡土风味。“现在老街里住的,基本上都是和我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孩子常年不在家,在世的老人越来越少,孤单是肯定的。不过我会一直留在这里,陪着皤滩古镇一起老。”尹章奶老人笑容满面却难掩内心的落寞。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周锦航  编辑: 祝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金华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分享

看金华新闻,关注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