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官方
微信
新闻热线:
0579-83931888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旅游美食 > 游金华 正文
曹宅拱坦路,不老的传说
2014年05月14日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

  老街,最惹眼的是那随着时光流转的沧桑,而正是这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孕育了无数的传说。有的传说随着老街的人老街的事渐渐老去,再无人知晓;有些传说却一如那街旁的溪水汩汩流淌,千年不老。

  在金东区曹宅的老街拱坦路上,在那些近似黑白的街巷和老房子背后,就是这样一直流传着许多不老的传说和动听的故事,正如拱坦这个奇怪又颇具诗意的街名。

  

  拱坦

  一个只有两步半台阶的地方

  曹宅老街的布局是东西两条溪,中间一条路。若从空中俯瞰,这条路犹如一条扁担,挑着两条溪水。曹宅的这两条溪水,分别叫东坦溪和西坦溪。于是现在很多资料里都介绍说,这便是拱坦路的来历。

  不过也有人说,拱坦这个称呼,是当地的郑氏先祖起的。早在唐朝,郑氏的祖先从兰溪一个叫坦子源的地方移居至曹宅拱极,为了纪念发源地,改名拱坦。

  说到拱坦这个“坦”字,是不是该有平坦的意思?

  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曹宅退休老师曹文进说,据传,曹宅是一个地势特别平坦的地方,整个街区的台阶总共才“两步半”,一步在东边太祖殿那,一步在西边一株老樟树旁,还有半步在老市基那里。

  在拱坦路上来回走了几遍,虽然没找到那两步半台阶,但街面的平坦确实是真真切切的。这样的传说和故事在拱坦路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妨从东坦溪一路听到西坦溪。

  

  太祖庙

  朱元璋打金华那点事

  在东坦溪和西坦溪之间的这条老街上,门牌上标的并不全是拱坦路,它的一半(东段)叫协和路。就在协和路上,有一个不算宽敞的殿,叫太祖殿。这个小殿里供奉的可是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老街上的人为什么要建殿供奉遥不可及的皇帝呢?那是因为朱元璋来过这儿,还从这发起了攻打金华的战役。

  关于朱元璋的传说,在浙中一带可谓颇多,来听听曹宅的这个。

  元末,朱元璋打天下,到了金衢一带,势如破竹,兵刃指处,锐不可当。元兵节节败退,退守金华城,依仗金华城高墙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负隅顽抗。

  当时朱元璋屯兵曹宅锣鼓洞,军队整齐,纪律严明,可是几次点兵去攻城都未拿下。元军只守不战,让朱元璋焦灼不安。

  在一山道上,众将边走边聊,忽听树上一只小鸟叫道:“若要梅花开,还须待春来。”大家听得明白,却不解其意。

  这时,一将领突然见一道清溪中搁着一只破草鞋。这草鞋用荆条编织,足足有十多斤重。朱元璋心想,一只草鞋有这么重,足见此人身材高大,力大无比。于是令众将分头寻访。

  过了半天,有人回报说,穿此草鞋的是外来避乱的樵夫常遇春。朱元璋听后恍然大悟。“若要梅花开,还须待春来。”这“梅花”岂不是金华的梅花门,这“春”不就是常遇春吗?

  第二天,朱元璋带领几名将士,携带礼物登门造访。常遇春母子俩住在一间草屋里,靠打柴为生。朱元璋见常遇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双目炯炯有神,声若洪钟,喜不自禁。可常遇春是个大孝子,死活不愿离开母亲投奔朱元璋。常母深明大义,为免儿后顾之忧,趁常遇春下山买菜时,毅然点燃了草屋。常遇春回来后痛不欲生,朱元璋见此也十分感动,一面宽慰常遇春,一面令从将为常母办理丧事。从此,常遇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常遇春的到来,使得打梅花门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选定一个出战时间。朱元璋的谋士宋濂说:“要等到头戴铁帽的人和鲤鱼上树才可出兵。”大家听了都很纳闷。头戴铁帽的无非是怪人,鲤鱼上树更无此等道理。

  戴铁帽的异人尚未出现,将士们只好继续操练兵马,不敢懈怠。一天,朱元璋、宋濂等人扮成百姓到曹宅集市上转悠。来时,天空湛蓝,阳光普照,可不多时,忽然变天,下起雨来。一个刚从集市上买了一口铁锅和一条鲤鱼的人为了避雨,急中生智,将铁锅扣在头上,又将手中的鱼挂在树上。宋濂用手一指,对朱元璋说:“可以出兵了。”

  朱元璋带兵至婺江边的梅花门前,守城的元军往城下射箭,其中一箭正射在常遇春的脚上,常遇春没顾得上看,一边向梅花门推进,一边骂道:“哪只该死的蚊子咬得我好痛。”待他一看是支箭,勃然大怒,捞起婺江边的一只小木船,折成两半,用来舀水,把守城的元军泼得七零八落。朱元璋趁机下令进攻,顺利打下了金华城。相传,当时曹宅还有一个姓朱的富翁,人称朱百万。朱元璋打到金华后找朱百万“投资”他打天下,朱百万不敢不应,乖乖贡献了皇粮十万石。

  

  曹氏祠堂

  不得不说那曹太公的故事

  在协和路旁,有一处池塘,就在这口塘边,伫立着老街上最豪华的的古建筑体———曹氏祠堂。

  曹氏祠堂前后三进,据称为柏木结构建筑,当地百姓称之为“柏树厅”,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祠内雕梁画栋,雕刻精致而古雅,显现出当时匠人高超的艺术能力。

  说到曹氏,就不得不提老街上妇孺皆知的曹太公的故事。其实关于曹太公的故事多之又多,版本也很多,这里且说一个。

  有一次,一个外村人挑着一担冷淘来村里叫卖。那天曹太公刚起床,还没吃早饭。听到有人叫“换冷淘”,就走到门口来看。换冷淘的人见一个小后生走过来,就问道:“你看什么,要换一点吗?”曹太公没说买,也没说不买,只是站那里看。换冷淘的人又说:“你是不是想吃啊?如果这一担冷淘你吃得掉的话,我就不收你的钱。”曹太公一听,笑着说:“真的?”那人点点头。于是,曹太公开吃了,一吃就吃了一箩筐,有四十来斤。看着半担冷淘被人吃掉,那个换冷淘的人慌了。而曹太公吃了半担之后,对那个人说,这样吃太淡了,回去拿点酱油。说完一转身就进了屋。实际上,曹太公那时已经饱了,回家以后就叫他弟弟出来吃。原来,他弟弟和他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于是,弟弟出来把另一半也吃光了。换冷淘的人眼看一担冷淘被人吃得精光,哭了起来。还好,双胞胎的父亲刚好出门,得知情况后,知道这个人被自己两个儿子捉弄了,就让对方去自己家中挑了一担谷子回去。

  

  市基广场

  曾扬名海外的寿生酒就源自这里

  在协和路和拱坦路交接的地方,有一个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古市场,当地人称老市基,也叫市基广场。这个市场建于清康熙34年,跟云南丽江的四方街一样,是集市贸易之地,广场四周店铺纵横,商业十分繁华,是方圆十几里的人赶集的重要场所。

  这个广场上还有一口古井,叫有孚井,这口井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有孚井这个名字据传是当地一个秀才取的。“有孚”一词来自《周易》,孚是诚信、诚心的意思,取名有孚井,透露的是曹宅古朴正直的民风。

  而就在这口有孚井边,出了一件让金华人至今引以为傲的事:100年前的1915年,寿生酒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而送评的样酒,就取自有孚井边一家叫曹恒聚的酒坊。

  如今曹恒聚酒坊破败的门面依然伫立在井边,只是当年那热气腾腾酒香四溢的酿酒场面已不复存在。

  其实早年有孚井边的酒坊并不止曹恒聚一家,而是3家。清末民国初年,曹宅老街上一曹姓大财主的3个儿子分别在这里开办了曹恒聚、曹恒泰、曹同茂3家酒坊,前店后厂,手工制造寿生酒,酒质特佳,深受顾客欢迎。

  1956年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第二年诸酒坊合并定名为“同新合酒厂”,实行公私合营。酒厂设于原曹恒聚酒坊,面积2000余平方米,职工10余人。

  1959年起又由公私合营转变为国营企业,并入金华县酒厂,成为专门生产寿生酒的曹宅车间。酒厂对寿生酒做了大量的抢救和发掘工作,在1963年的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金华县酒厂生产的寿生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获银奖。后来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酒厂的曹宅、孝顺两车间划归金华县,金华县在曹宅车间的基础上创办了国营金华县酒厂(后更名为国营金华寿生酒厂),第二年搬迁到位于曹宅法尚寺占地65亩的原五七干校。

  之后由于金华市酒厂注册了寿生牌商标,国营金华寿生酒厂忍痛割爱推出新的金华酒品牌:“锣鼓洞”金华府酒。同时增挂了金华浙牌酒业公司企业名称,和国营金华寿生酒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产品名称逐步调整为“浙酒”品牌,风光一时。

  “冬浆冬水酿冬酒”,正宗的寿生酒液色金黄鲜亮,香味浓郁醇美,过口余香爽适,既具红曲酒之色、味,又兼麦曲酒之鲜醇,在黄酒系列中与绍兴加饭、福建陈缸齐名,曾被誉为中国三大黄酒之一。曹宅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寿生酒开坛时香气四溢,老远就能闻到。每逢新酒出厂,曹恒聚酒坊旧址门前就人山人海,纷纷抢购。

  

  北麓诗社

  吟诗作赋的人中有个天文学家

  沿着拱坦路往西走,路边会看见一幢豪华的古建筑,门口赫然挂着一块牌子“北麓书院”。

  当然,这个北麓书院是近年新成立的,它所在的这幢房子其实是早年老街上最大的地主家的房子,解放后一度被用于政府办公。

  北麓书院是个说书、唱道情、演口技等表演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地方,每逢农历一四七,书院里都会上演精彩的节目,引得众多周边村民前来观看。《金华晚报》、《浙中新报》上的新闻就常常在这个地方被以说书的方式说道、传播。

  还别说,北麓书院中这“北麓”两字可是有来头的,它源自清代蜚声八婺的民间诗歌团体北麓诗社,这个诗社的发源地就在曹宅。

  北麓诗社集结出版了《北麓诗课》、《旧雨录》、《续旧雨录》、《翠微山房诗集》等一批诗社社员的诗集,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并受到广泛好评。

  北麓诗社中有很多颇具才气的成员,如曹开泰、陈仁言等,其中还有一个奇才,不仅诗写得妙,还精于天文地理,是个不折不扣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这在重视修文的古代很不容易。此人叫张作楠。

  张作楠父亲为麓樵山人,名张承侣,因年幼时体弱多病,没能广涉知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作楠、作楫两兄弟身上,终日闭户课子。作楠在课余读阮元的《研经室集》,因读不懂推朔月、辛卯日食法,向友人借《历象考成》又借不到,郁闷成疾。他父亲很理解他,卖掉两亩地让他去买书。从那以后,他每年拿出馆谷之半用以购书。作楠当官后又拿出廉俸的1/3购书,等作楠父亲80岁时,家里的藏书已达到七万三千卷。

  张作楠在浙江处州任府学教授和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任知县期间,出了一部《翠微山房数学》38卷。这实际上是一部小丛书,共15种,其中包括《新测恒星图表》、《新测中星图表》、《新测更漏中星表》、《金华晷漏中星表》等。

  在常州府阳湖县任知县时,张作楠在辖区的天宁寺内亲自主持,运用天文历算原理,结合西方的学术成果,打破传统日晷的制作方法,按常州地处的纬度设计制作了两个日晷,一为立式,一为卧式。这两个日晷今天还被放在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前,立式的为东西日晷,卧式的为平面日晷。两日晷分别都刻有时刻线和节气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改变,日晷上铁针的投影随之改变,人们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了解到当时所处的时刻和季节。

  张作楠官至徐州知府,当官还写诗、又研究天文数学,官当得好吗?这里有个例子,作楠刚到太仓任知州时,有人抢劫,通过调查锁定犯罪嫌疑人后,连夜缉捕,第二天一早,市民还在睡梦中,嫌犯就被押回了州衙,人们为此叹服他破案神速。《太仓州志》中称其“事政尚勤,敏案,无留滞”。

  张作楠是个大忙人,无论到哪当官,工具和工匠都与他随行,以便随时制作仪器、刻字印书。为了这“爱好”,什么应酬他都不去。更狠的是,张作楠还不让他3个儿子读书做官,理由是:“世俗读书为科名,及入仕,则心术坏。吾不欲其堕落也。”

  

   拱极桥

   名臣遇奸相的故事总是经久不衰

  在拱坦路西头,有一座青石桥坐落在西坦溪的转弯处。据曹文进介绍,这座桥叫拱极桥,可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青石桥单拱,两头均铺就青石台阶,上至桥中,则有一处四四方方的平台。如今整座桥上挂满了草藤,似珠帘一般。水流从帘子下潺潺而过,别有一番意境。

  据当地村民介绍,郑氏的先祖在唐朝天佑年间从兰溪坦子源移居金华拱极,后改名拱坦。如今犹存的拱极桥和拱极巷,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而在曹宅流传最广的人物和故事无疑是南宋名臣郑刚中。街头巷尾今天依然可以听到这样的传说:郑刚中死后,皇帝下令其遗骸送回老家,途中所遇的郡、县均要立一墓冢,所以刚中墓有108座,其中大墓36座。还有人说刚中死时无头,故皇上赐予金头、银头,却不知在哪个冢中,故盗墓者众。

  郑刚中,字亨仲,是金华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四川宣抚副使等。最近电视剧《精忠岳飞》大热,其实跟岳飞一样,据传郑刚中也是主战派。

  当时金兵入侵,朝中主战派、主和派斗争激烈。郑刚中不因秦桧荐举之恩而主和,多次上奏力陈议和之弊,并力保因主战得罪秦桧的同仁胡铨。郑任川陕宣谕史、川陕宣抚副使等职时,两次与金军使者谈判地界划分,坚持原则,保住了南宋的险要位置。后继任四川宣抚副使,在蜀六年整顿军旅,增强武备,储积粮草,安抚百姓,使金军不敢轻举妄动。时有谚曰:“宗泽如猛虎在北,刚中如伏罴在西。”

  秦桧得知蜀中比较富有,便叫郑献金3万两并加派赋税。郑不听命,加以拒绝。秦桧发怒,以赵不弃为四川财赋总领官,入川取代郑职权。郑又拒不执行。秦桧怒极,使计诬陷郑。绍兴十九年(1149年),郑刚中被召回京,被罢了四川宣抚副使之职,谪为桂阳军,予以流放。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刚中在迁途中因病去世,时年47岁,与其生日竟同月同日。

  郑刚中24岁就离开了故乡金华,但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一首《怀山居》:“春浅酒寒人密座,花深雨细蝶移枝。十年未解作归计,此恨故园莺自知。”怀乡之情满溢。

  走在曹宅的拱坦老街上,总有听不完的传说和故事,哪怕是老街的那些小巷里,也无不如此。

  在老街的北侧,有一条小路叫拦路井巷。那口“拦路井”至今依然静静地躺在巷子口。当人们抬起盖在井口的窨井盖,井中清可见底的水依然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你的脸。

  葆和街上也有一口古井。相传大旱之年,当街区里所有水井都干枯了,这口井里仍然可以冒出清泉。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有六尺巷,曹宅老街有让房巷。相传早年有一大户人家兄弟较多,其中两个兄弟平时不是很和睦。为了缓和关系,一个兄弟主动让出房子,搬到外面去住。后人为此取了“让房巷”,以纪念这个兄弟的孝悌之举。只是这条曾经盛极一时的街道,如今居住的人和店铺越来越少,有的古建筑岌岌可危甚至只剩下一段残垣断壁。那些在街头巷尾流传千百年的传说是否还可以一如既往流传下去,还是如坦溪中搁浅的垃圾一样,再难前行?

  

  曹宅老街简介

  金东区曹宅镇,位于金华市区东18公里。曹宅新老区以坦溪为界,老区占地0.4平方公里,位于镇北。曹宅古称坦溪,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清末属东震乡,明时属大佛乡、曹宅乡,1992年合并为曹宅镇,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

  曹宅的传统街道拱坦路,全长600米,因其像一根扁担贯穿全镇,挑起东、西两溪而得名。两溪上跨有清代石拱桥五座,保存完好。街道宽2米,两旁保存部分传统店铺,店铺楼上沿街设有雕刻精细的护栏,保存较好。从东向西还有古迹数处:太祖庙、曹氏祠堂、有孚井等。整个街区内拥有较多的清末明初古建筑。曹宅古市场建于清康熙34年,面积达3000平方米,广场四周店铺纵横,商业繁华。

  2000年,曹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来源: 金华旅游  作者:  编辑: 方李婷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金华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金华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分享

看金华新闻,关注浙江在线金华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