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401丨义乌“桥头经验”

2023-05-08 17:43:54    来源: 潮新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使得义乌这个原本贫困的农业小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为全面了解情况,切实解决问题,县委主要领导分别带领机关干部组成若干工作组到各落后队蹲点。县委书记赵仲一带头进驻了夏演公社的落后大队——桥头大队,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农村调研工作。

  桥头大队有200多户、1400多人,入驻前患浮肿病的人数多达200余人。面对众多岌岌可危的生命,赵仲一向上级粮食部门发出紧急求助,要求调拨部分“米皮糠”,以解燃眉之急。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县吃商品粮的干部、职工开展捐粮活动,再由政府统一安排分发到全县患浮肿病人的手中。可是,这种援助、救济的办法仅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严峻现实。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仲一召开社员座谈会,让大家谈看法、提意见,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大家都不敢轻易发言。赵仲一叫大家不要有顾虑。经再三启发,会场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指出大办食堂的弊端。座谈会结束后,赵仲一拿出田家英在浙江嘉兴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调查报告,并让工作组分头到各生产队传达讨论意见,决定立即解散公共食堂,社员们欣喜若狂。随之,全县的公共食堂也相继解散。

  公共食堂停办了,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没能得到有效改善。如何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农业产值,是走出困境的重中之重。此时,赵仲一在会上明确表示“双季稻加番薯”是解决义乌农民吃饭问题最好的办法。

  1961年春,赵仲一派工作组去浦江石斛桥学习温室番薯催芽技术,回来后,在桥头大队进行指导、推广,果然种出来的番薯个头大、产量高。双季稻加番薯的指导模式在现实中付诸了实施,浮肿病逐渐得到了控制。

  随后,在社员们的强烈要求下,调查组试着把秋闲田等划分到户,种红白萝卜、蔬菜等作物,以改善生活。社员起早贪黑,甚至是夜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红白萝卜等各类蔬菜获得了丰收。

  秋闲田分配到户后,由于大办钢铁,社员家里的主要劳动工具锄头都成了锄头茬。工作组了解到情况后,赵仲一立即派工作组成员去县农机厂请来了打铁师傅,带了材料在桥头垒起了打铁炉灶,为全大队社员打造锄头和其它劳动工具,解决了劳动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萝卜、番薯丰收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桥头村老百姓的肚子问题,金华地委书记李学智对赵仲一的做法大加赞赏。借鉴桥头大队的做法,金华地委发出《中共金华地委关於发动社员扩种红白萝卜的通知》,号召各地宜早不宜迟,抓一抓分种红、白萝卜解决老百姓的肚子问题。这就是深受群众欢迎,在金华地区推广的“桥头经验”。

  赵仲一书记带领工作组,在国家困难时期和桥头百姓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粮食产量从进驻时的48.1万斤增加到离开时的92万斤,摘掉了落后队的帽子。

  (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