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395丨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调查研究

2023-03-27 15:54:57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根据亲历者的回忆,本文大体还原了一次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华地委董朝才书记赴义乌开展调查研究的整个经过。

  1984年的义乌县,已然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义乌县委面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的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一不怕,二引导”的领导方法,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商品经济”的热情。但社会上怀疑论者依然不少。这对当时的义乌县委,特别是县委书记谢高华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

  1984年1月15日至25日,金华地委书记董朝才带领地委调查组到义乌调查并宣讲当年中央一号文件。

  董朝才与谢高华约定了调查的方式:由于春节临近,县里工作特别忙,老谢你就忙自己的,请县委办或农工部的同志陪一陪,领领路就行了。就这样,10天时间,谢高华只陪了三四天。

  农历腊月,雨雪交加,路面泥泞不堪。一辆黑色上海牌轿车、一辆吉普,董朝才带着地委秘书长丁民、地委办公室秘书及金华日报社记者,南到毛店,东到廿三里,西到杭畴,北到苏溪、大陈。

  作为一位地委书记, 董朝才没有领导架子,与农村干部、农民交谈片刻,很快就会让人有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他可以坐在穿堂风“嗖嗖”刺骨的地方,与农民一聊就是一小时、半小时。话题紧紧围绕商品生产的现状、困难、解决的可能等方面。他对农村、农民、农业实在太熟悉了,而且将此与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结合在一起,让农民听了还想听。

  当时的义乌农村,经济条件一般,道路建设还没起步。雨雪天,大家常常要在泥泞的小路上跋涉,从早到晚,鞋子甚至裤腿上都被泥水、雪水打湿。但义乌农村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让董朝才同志喜笑颜开。

  1月20日,地委调查组与义乌县委联合在义乌县稠城镇召开了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座谈会。15位代表提前听取董朝才同志宣讲了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与万里同志的讲话精神。沙发专业户、服装技术培训专业户、柑橘专业户们的发言,止都止不住。“窗外白雪纷纷扬扬,室内议论热气腾腾”,这是当时随行记者写的消息中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一个座谈会,领导的名字也一个没出现,有的只是有名有姓的专业户听取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打消疑虑后的差涩与兴奋,和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决心。

  大陈乡服装技术培训专业户陈爱巧几年来已为当地服装厂培训500多学员。消息中写道,“地委负责同志重读了文件中有关雇工问题的规定,对她说:‘你一不是雇工,二没有剥削,你给她们传授缝纫技术,这是职业学校的性质。你的学生都进了工厂,这是你对国家和集体作出的贡献。’陈爱巧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一下我就不怕了。昨天,乡干部通知我参加座谈会,我还问他不去可不可以呢!’大家都笑了起来。”

  在义乌10天,地委调查组访问了20户专业户、重点户,19家社队企业和家庭企业,5个专业乡和两个专业村,并分层次召开了4个座谈会。

  地委调查组的报告最终发表在1984年2月9日《金华日报》上。标题是一个结论,更像一个宣言:《农村经济正处在历史性转变之中——义乌县调查》。

  报告指出,义乌县商品生产的发展,逐渐在稠城、廿三里形成了两个专业市场,共有固定摊位1280个,每市流动摊贩和顾客上万人,经营品种约2100多种;通过3000人的货郎担和4000人的购销专业户,将小商品运销省内外……

  报告肯定地说:“专业市场的兴起……开始形成具有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特征,它既成为合作经济的依托点,城乡经济网络的联结点,又成为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