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334丨红色文物见证·义乌“兴商建县(市)”发展战略的确立

2022-01-24 10:07:32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上面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82年6月和1984年5月。第一张照片,时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中)与义乌干部探讨开放市场事宜。第二张照片:义乌县第六次党代会期间,中共义乌县委常委集体合影。其中前排中间为县委书记谢高华,第二排右一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守春,第二排左二是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辉忠。上述两张照片是对义乌“兴商建县(市)”发展战略酝酿起步阶段的见证。

小商品市场的建立

  义乌农民向来有敲糖换鸡毛的经商传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义乌县政府随即撤销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外出做生意的农民明显增多。义乌的农村集市于1979年1月中旬恢复传统市日,廿三里集市开始出现自发的小百货摊点。年初,义乌县委书记王明新带县委办秘书杨守春到义东区廿三里等地调研,在政策尚未解冻的情况下,对义东农民开展小百货经营采取默认态度。3月24日,《浙江日报》发表杨守春根据义东调研情况采写的《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发出了义乌发展商品经济的“第一声呐喊”。1980年11月,在王明新默许支持下,县工商部门恢复颁发《小百货敲糖换什肥临时许可证》。廿三里市场和之后义乌城内北门街市场的建立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默许和区、镇基层干部的积极推动。

  对是否开放市场,支持农民经商,1982年3月,义乌县政府两次召开“县长会议”专门研究。当时的县领导对开放“地摊市场”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是还存在顾虑。4月,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6月23日,义乌县委常委会对小百货市场整顿问题进行研究。会上有人提出:“农民经商太多!”谢高华当即表明不同观点:“你这个看法我不大赞同……义乌的市场是个很好的市场,很有发展前途……要解放思想,我看这个就是(义乌的)优势……”。8月25日,义乌县以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名义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宣布义乌市场于9月5日正式开放。

  11月,谢高华在全县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四个允许”。 “四个允许”是在以计划经济严控为特点的工商法规尚未改变的背景下,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顶住压力大胆提出来的。“出了问题我负责!”谢高华斩钉截铁地说。

  1982年开市的湖清门市场,占地4200平方米,设有摊位700多个,由于政策宽松,义乌农民和各地商贩都来经商,出现购销两旺、暴增满溢的态势。198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新建新马路市场,占地13480平方米,设摊位1800个,于当年12月开张。

“兴商建县”是时势发展的必然

  “‘兴商建县’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也是义乌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的成功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担任义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杨守春回忆说。

  1983年2月,邓小平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视察。那时党的十二大开过不久,正式确定了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苏州问江苏省委领导:“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用不了20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到浙江后,省委领导向邓小平表态江苏能做到,浙江也没问题。邓小平谈话精神传达到县委书记,谢高华必须考虑在当时还比较落后的义乌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当时的义乌,农业在金华地区是比较领先的,粮食亩产和多种经营等方面都名列前茅,但农业的产值增速有限,靠发展农业来实现提前翻两番显然不可能。义乌的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与兰溪等地比较,国家投资不多,国有和集体企业很少,技术含量也不高。当时最有科技含量的是红旗电视机厂,只能生产黑白电视机,义乌曾经去省里争取上彩电生产线,但省里回复说计划的生产任务连西湖牌彩电都吃不饱。尽管当时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但义乌工业底子薄弱的状况决定了短期内靠工业翻身的难度很大。

  谢高华刚到任不久就专程到当时的义东区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大胆提出小商品经营是义乌的一大优势。后来谢高华回忆说“有些理论问题我也搞不清楚,当时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商业和服务业,认为服务业不创造财富。现在看来,服务业也是创造财富的,当时的看法不够辩证。马克思《资本论》里还讲了一句话: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跳跃。我看了半辈子也看不懂,计划经济时代我确实看不懂,在义乌我有些理解了。”

  谢高华学历不高,但他勤学、好研,他看过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写的《激荡百年史》,其中提到的日本“贸易立国”的战略烙印在他脑海里,他认为跟义乌的现状颇为相似。借鉴日本经济发展战略,为义乌发展带来了理论指导。此后他多次提到要发挥好这“一大优势”。而当时浙赣铁路和到杭州的公路主干道都过境义乌,搞流通有便利条件。1984年5月召开的义乌县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商业是联结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产品转化为用品的桥梁”,“小商品专业市场和众多的农民购销专业户,是我县经济活动的一大优势”。浙江省委原书记王芳曾说,“发展一个市场比搞多少工业项目对当地经济的作用要大”,这是对市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朴实而经典的话语。

沈祖伦提炼“兴商建县,振兴义乌”

  1984年10月5日,谢高华在全县区(镇)、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明确提出“义乌人民有经商的传统……要发挥这个优势,发挥这个传统的作用,要‘兴商建县’,把商业搞大、搞活,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加速我们县的经济建设……要面向全国市场,面向世界,争取打进国际市场。”

  同年12月,义乌被省委列为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典型发言单位。省委十分重视,要求义乌县委专门安排人员到杭州接受写稿任务,义乌县委首次以书面形式确立“兴商建县”的战略思想。

  这份发言材料的初稿是由时任义乌县委报道组副组长张年忠撰写的。12月的一天,县委突然下任务要张年忠跟时任县府办主任方浩楠、县工商局局长周关福去一趟杭州。当天下午,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祖伦和省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两位领导接待了他们。张年忠回忆道,沈祖伦开门见山地表示义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要好好总结,并当即定下义乌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典型发言的主基调——兴商建县,振兴义乌。

  这份材料最终在1985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由新任义乌县委书记赵仲光以《兴商建县 振兴义乌》为题作了典型发言,回顾“这几年,我们从义乌实际出发,把商业作为带头产业来抓”,“从实践中提高认识,逐步确立兴商建县的指导思想”。义乌首次以县委的名义将“兴商建县”发展战略在全省亮相。

  义乌撤县建市后,“兴商建县”改为“兴商建市”。此后,义乌历届市委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兴商建市战略延续至今并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义乌始终走在发展前列。

W020220123577145538606.jpg

  本文访谈对象杨守春(左)与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亲切交谈。

(本文根据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守春访谈实录并参考相关资料综合整理,执笔:许克)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