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32丨金华解放初期的疫病防治工作

2020-02-10 17:14:17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解放前,金华专区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疫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因此,解放后,党和政府即重视发展卫生事业,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开展了大规模的疫病防治工作

  大规模的疫病防治工作。1951年至1952年,金华专区和各县卫生部门组织培训报告员、宣传员、防疫员、检验员和医务人员,组织脱产和不脱产的防疫队,深入农村、山区,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尤其是节假日和利用物资交流大会举办之机,在文化馆(站)和中小学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图片展览、黑板报、广播、幻灯、戏曲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成效尤为明显。由于卫生防疫宣传的普及,人民群众都能自觉地有组织地接受牛痘、霍乱、伤寒、白喉、卡介苗等疫苗免费预防接种。据统计,全专区1951年、1952年仅接种牛痘疫苗就有87.53万人和141.03万人。同时,重点加强和做好春季急性流行病、传染病及台风侵袭后洪涝灾区的防病治病工作。由于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流行病、传染病的传播得到有力控制,消灭了因日军侵华期间在金华实施细菌战而流行十余年的鼠疫,灭绝了霍乱,天花也接近绝迹。同时,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开始起步。1952年,省血吸虫病防疫大队在金华县双峰乡开展防治试点。随后,指导和帮助兰溪、义乌、武义等县开展查螺灭病,全专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始逐步展开。

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人在医院获得治疗

  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1952年6月,一个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专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共清除垃圾333万多担,捕鼠55万多只,灭蝇9000多公斤。普遍修整、改善或新建厕所,进行井水消毒和水井加盖,并实行水塘饮用水分开、河流分段使用等措施。

  此外,针对美国空投细菌弹,发动细菌战,1952年4月,金华地委、专署按照省委的要求,部署反细菌战防疫工作,号召全专区人民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粉碎美国的细菌战。同时,专署和各县政府均成立了防疫委员会。4月15日深夜,一架敌机侵扰磐安、永康、武义、金华、兰溪、汤溪等县上空,空投带有细菌的昆虫和杂物。次日,地委发出紧急通知,并召开紧急卫生防疫会议,组织民兵和干部群众搜索扑杀,对发现的昆虫、杂物除留作标本外,全部就地烧毁,防止细菌蔓延,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以地方病防治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4月20日,金华专区防疫委员会成立,翌年,更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1953年7月,金华专区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有293个乡、1143个村进行了爱国卫生大扫除,253个乡、785个村开展扑灭“五毒”(跳蚤、臭虫、苍蝇、蚊子、老鼠)运动,155个乡、850个村制定爱国卫生公约。1956年1月13日,金华专署成立“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指挥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通过几次爱国卫生运动,几种对群众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伤寒、痢疾、百日咳、白喉等传染病显著下降,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病的传染以及其他地方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原金华县安地乡竹园、下田二村往年疟疾发病率一直在70%以上,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后,1956年,竹园村疟疾病人只有2个,下田村疟疾病人只有1个。在运动中,专区、县市、区乡纷纷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浙江省鼠疫防治所第二防治站、血吸虫病防治组织、除“四害”委员会、除“四害”指挥部等机构,领导各地开展除“四害”、消灭和防治传染病等运动。

  除重点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外,结核病、麻风病等传染病的普查和治疗工作也有计划地展开,为全地区消灭麻风病等传染病打下了基础。

  50年代科研人员在对钉螺进行检验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