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6月22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傅颖杰 通讯员 周静莉) 近日,中共金华市公安局委员会作出关于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向王厚鑫同志学习的决定。
王厚鑫,男,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民警,56岁、两鬓花白的他依然战斗在排爆一线。
奋战排爆一线38年,他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他的半生,无愧于“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庄严承诺。
5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对于普通人而言,排爆,那是电影中的事情,因为太过危险,反而显得“遥远不真实”。
对王厚鑫来说,这距离却很近,58次处置涉爆现场,58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岭下朱三汶塘村施工现场战争遗留地雷,申达山庄战争遗留125KG航弹,金华市区两场所惊现2个定时炸弹,岭下广角塘村两颗82式迫击炮弹,琅琊某村未爆航空穿爆弹……
每一次,哪怕是一点点的失误,王厚鑫也不会站在这里了。
勾勒记忆深处,王厚鑫说,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的那5分钟。
那次,王厚鑫没穿排爆服,工具也只是一把剪刀。摆在王厚鑫面前的,是用黄色胶带纸包着的爆炸可疑物,上面绑着一个石英钟。
石英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似乎随时都有起爆的可能。定时炸弹?这影视剧中常见的一幕让人心惊。
王厚鑫将可疑物放到防爆罐里,运到城外,在一块空地上,王厚鑫准备“肢解”这个物体。
事实上,把石英钟与爆炸可疑物分离,这里面不可控因素太多,很可能一分离就直接触碰爆炸开关。
王厚鑫用一块砖压在石英钟上方,让钟和爆炸可疑物之间保持一种紧压状。
会不会是松发式炸弹?在砖上系上一根绳,拿着剪刀,迅速剪断石英钟和爆炸可疑物之间的黄色胶带纸,随后退到安全地带拉动绳子。
砖块落地,石英钟分离出来了,所有能触动爆炸的可能性都排除,成功了!
整个排爆过程用时5分钟,但对王厚鑫来说,那5分钟,毕生难忘。
2小时转移6只钢瓶4桶汽油
王厚鑫碰到的也不全是爆炸可疑物。2012年6月29日,一具“尸体”让王厚鑫也觉得十分棘手。
一辆轿车里,冯某自杀,死在驾驶位上,头枕在汽油桶上,死前,冯某扬言“要炸平永康青山口村”。死后,他手里还紧握着未打着的打火机,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车里设置了多少可能会引起爆炸的物品。
从车外目测,轿车副驾驶和后排位置被棉被堆满了,后排还隐约可见一只煤气钢瓶,车里车外弥漫着浓厚的汽油味。
车里到底有什么?王厚鑫和队友穿着厚厚的排爆服,小心翼翼靠近车体,准备移出棉被和钢瓶,谁知棉被厚厚的,有好几床,钢瓶移了一只还有3只,移了4只,又发现了2只。
王厚鑫几乎崩溃!转移钢瓶不仅费时费力,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经验告诉我,这种心理状态已经不适宜战斗了,我必须马上调整。”王厚鑫说,此时天气很热,排爆服里的他被汗水浸透,却只能强迫自己冷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王厚鑫和队友又转而投入“战场”……
当最后一个钢瓶被移出时,在场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一数,总共安全转移了6只钢瓶,4桶汽油,耗时2小时零5分钟。
金华2处场所同时惊现“定时炸弹”
有些事情年代久远,可能连王厚鑫自己也记得没那么清晰了,但2016年金华市区2处场所发现的爆炸物,让王厚鑫的队友民警徐亮至今不能忘。
“5个小时,他一直穿着排爆服,足足35公斤,年轻的小伙子穿着它走路都费劲,更别说50多岁的人。”徐亮脑海中不时会浮现王厚鑫当年接连处置2起爆炸物的情景。
王厚鑫换上排爆服,拎上X光机,在一个大箱子前面,时而弯腰,时而起身,时而后退,时而前进,时而侧着头。
“是枚定时炸弹。”检测之后,王厚鑫表情凝重,结合现场状况,指挥部决定先转移再拆除。
于是,王厚鑫拎上排爆杆,带上绳子,在大箱子上系了个结,用排爆杆勾上绳结,缓缓地将炸弹拎进排爆罐里。
接着,这枚“定时炸弹”被转移至一处废弃停车场,在那里,王厚鑫小心翼翼地处置完,紧接着又赶往另一处场所,因为类似的炸弹,在那里也检测到了……
既不让它爆炸,也让它爆炸
王厚鑫的工作,也不仅仅是“排爆”,有时候也是“爆破”,前者不让它爆炸,后者则是故意让它爆炸,以解除危险。
2012年9月21日下午,永康旧城改造区,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里,一位特警手拿金属探测器,紧张地搜寻着。
突然,金属探测器上传来了一阵“嗡嗡”的蜂鸣声。对着金属探测器确定的位置,挖土机小心翼翼地往下挖。很快,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金属物冒出了头。
在场的特警开始用小镐和双手扒开这个金属物附近的土块。半小时后,一个近70厘米长的弹头完整地露了出来。
看到特警们把弹头从土坑里抬出来,已是七旬高龄的村民徐锡麟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老人小时候,其父亲就告诉他,家里埋了一颗炸弹,这事成了徐锡麟的心病。
直到当天,警方将其埋在家中73年的炸弹挖出,徐锡麟悬着的心才算是终于放下了。而当时,参与挖掘的特警正是王厚鑫。
“炸弹已经与风化石黏在一起了,为了方便操作,他没穿排爆服,用手镐仔细将这枚炸弹一点一点抠了出来。”战友回忆说。
还有一次,2018年3月12日,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有村民在菜地里突然发现一枚未爆航空穿甲弹,弹体的大多数已钻入泥土,只有10厘米在外面,距离最近的一幢居民房屋仅3米。
专家到达现场勘查后建议“就地引爆”,但王厚鑫反对,原因是:这么近的距离引爆,附近老百姓的3栋房子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成为危房。
王厚鑫坚持挖掘转移后销毁,他指导2个徒弟,将弹体周边的泥土一点点剥离,最后放在运输车里,并亲自开车转移到安全位置引爆。
“看着一个白头发的老人,自己一个人开着皮卡运炸弹,就为了让我们村民安心地生活,真的是于心不忍……”琅琊镇上盛村村书记介绍,他当时感动到落泪。
类似这样明明其实可以选择更安全的拆除或者排爆方法,但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王厚鑫不止一次选择了更危险、更难操作的处置方法。
妻子对此不解,王厚鑫反而还劝她:“我危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在不危险之中。”让妻子也无言以对。
传奇人物的传奇经历
在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特警队伍中,花白头发的王厚鑫,被小伙子们亲切地喊为“老王”。
老王其实是军转干部。2002年秋,王厚鑫结束了21载戎马生涯,转业进入金华市公安局看守所工作。
一年后,他又被调到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从事排爆工作,只因相中了他曾经的“爆破工兵”身份。
在部队和炸弹打交道,脱下军装,没想到还是“逃”不出炸弹的“威胁”,老王笑称,他这辈子看来是和“炸弹”结缘了。
不过,老王在部队是营级干部,到了特警,再做回一位普通民警,这样的身份变化,老王却丝毫没有怨言。
既然躲不开,那就更加勤奋努力,老王对业务孜孜以求。
排爆服足有35公斤重,如果体力不足,排爆失败率将骤增,王厚鑫就跑马拉松锻炼体能。
科技进步,社会变化发展快,炸弹也一直在变,王厚鑫时刻不忘学习。
“我不仅看成功的案例,也看失败的案例,如今排爆难度加大,咱的专业技能也得跟上啊!”王厚鑫介绍说,其实做炸弹的人不一定具备高智商,但每个人思维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不能按常规的方法去破解,比如控制系统就有遥控、定时、感应等等,或纸或布各种材质的包装外表,很难看出其内脏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学习,每次面对可疑爆炸物,会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厚鑫现在带着好几个徒弟,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排爆手是他的心愿。
【浙江新闻+】人物名片:王厚鑫
实战技能型狙击排爆类专家。
2001年从部队转业到金华公安,现为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民警。
先后被公安部调派参加广州亚运会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
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一次,2011年荣膺金华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