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479丨王家恒:革命者的本色

2024-11-25 17:05:31    来源: 潮新闻   

王家恒(1918—2024),浙江岱山人。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舟山地区行署副专员。早年参加革命,历任定海法院院长、省文化局新闻出版处处长、舟山县副县长等职,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9年5月王家恒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岱山组织抗日游击武装,在敌后进行杀敌锄奸等斗争,创建岱西、泥峙一带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主张教育兴国,在1938—l941年间办小学20多所,1948年创办岱山初中。曾被国民党诱捕,严刑无供,经党营救获释后,积极参加解放舟山战斗。

舟山解放后,王家恒就担任定海县副县长。那时,有的老战友劝他把爱人接到城里来享享福。王家恒反问说:“丈夫当官,妻子进城享福,这不是搞夫贵妻荣吗?共产党可不兴这一套。”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诬陷为“叛徒”,折磨得生活不能自理时,老伴才来到他身旁照料。 

王家恒常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生活上不能过分讲究,相反,倒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正是他日常工作、生活的特色。 

至于对孩子的工作、生活,王家恒更是严格要求,不许他们凭借自己的地位搞特殊。有一回,他发现小儿子到浴室去洗澡,买二等票洗了头等的浴室。老王问怎么进去的,小儿子说:收票叔叔认识我。王家恒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小儿子“训”了一顿。接着,又亲自把票钱如数送到收票的同志手里,并说:“我家的孩子以后不要给他特殊照顾。”孩子们长大了,在处理婚姻问题时,王家恒再三告诫他们:不要搞门当户对,也不要考虑自己的门第,要紧的是姑娘的人品要好。在王家恒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儿子们也没有那种干部子弟的特殊感,优越感。两个儿媳妇都是普通工人的女儿。 

他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有年夏天,王家恒头顶烈日,步行到普陀县芦花公社检查生产。吃饭时,公社干部炒来了一盘肉丝、一盘黄鳝丝。菜端来了,王家恒却不见了,原来,他到公社食堂排队买了一碗青菜吃上了。而那两盘菜,他让大家“报销”掉后,自己悄悄地付了钱。 

有年夏天,舟山水产食品厂给他和机关的同志送来二十个样品罐头,请他们品品味道。王家恒说:“好不好,还是由群众自己来品尝,自己来鉴定。”他立即指派专人把罐头退了回去。

在三年困难时期,发给他的各种优待票,他从没去领过。食堂会计见他身体不好,工作又劳累,给他送来了购买食品优待票,他说:“越是困难的时候,领导干部越要带头吃苦。”他要会计把这些票子交给食堂。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口粮压减到每月二十斤,把节省下来的存在会计那里,哪个同志不够吃,就可到会计那里去拿。怪不得同志们说:“王副专员给我们上艰苦创业的党课,我们最爱听。” 

王家恒平时生活十分俭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是当他知道哪个干部群众生活上有了困难,总是解囊相助。他在接待人民来信来访和下乡调查时,遇到哪位社员生病了,钱不够花;哪个基层干部家里吃口多,经济有困难,他都记到笔记本上。每当发薪水,他就把这些困难户的地址交给收发员,代为寄一些钱。岱西农村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丈夫、儿子都已去世,王家恒就经常给她寄钱,直到老人去世。

王家恒离休后,致力于儿童福利、老年基金、红十字会工作。


编辑:叶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