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468丨浙江时代先锋的清廉故事②杨东海:“党的好干部”

2024-09-25 15:56:22    来源: 潮新闻   

杨东海(1948—1994),浙江兰溪人。曾任兰溪市林业局人秘股股长、兰溪市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兰溪市农经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等职。

他视农业为命根子,视农村为自己的家,视农民为亲兄弟,带领干部、群众开垦山地,种植杨梅,兴修水利,拓筑道路,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7岁。逝世后,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关于追授杨东海同志“党的好干部”荣誉称号的决定》和开展了向“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学习的活动。

杨东海任兰溪市农经委副主任的同时,兼着农业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在农业投入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这笔每年100多万元的基金特别为乡村干部和群众所渴望。杨东海把这笔钱掂了又掂,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凡是他支持的项目,都是农民渴盼的“及时雨”。立项上报前,他都要安排或者亲自到实地踏勘,看申请的项目实不实、值不值。资金下拨后,他还要限时验收:一个钱到底掰成几块用?因此,他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沉在乡下,人称他是市府大院里的“下乡专业户”。他在农经委为政清廉,有口皆碑。1994年,他到北京参加培训班。回来报销前,他特地把休息日去游览或在市区走亲访友的车票一剔出。同事们说:“老杨你是领导,谁会管你的车票呢?”他说:“国家让我去培训已花了很多钱,我怎么还好意思揩油呢?”在京20天,包括往返火车票等全部费用在内,他只报销了743元。

杨东海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健壮的身体,然而,病魔却在窥视他。从陈家井村挂职回来,他时常觉得心跳异常,觉得胸间有只无形的怪手在狠掐他的心窝,喘不过气来。起先,他只当是累了,后来越来越严重。

熬过一年多之后,直到1991年11月,组织上“强迫”杨东海到杭州的浙江医院住院检查。入院后,医生让他住进一病区。他一看,怎么是双人房,而且还有空调?他迟疑了半天,央求医生给他换一间收费便宜的病房。医生不解地问他是否自费住院?他解释说:“报销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们市财政比较困难,住这么高级的病房我心里不安。再说,住差点,对我治病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吧?”他又托人辗转找到院长,一再恳求换房。 

院长被感动了。在他收治的许许多多的病人中,很少见过像杨东海这样“开后门”要住差病房的。

经多方会诊,确诊杨东海患的是主动脉扩张症,在紧连心脏的血管间已鼓起了一个大得惊人的瘤状体。医生们说:这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若想根治,唯一可行的是动手术。 

杨东海有些吃惊,想不到自己病成这样。他问医生,手术后还能不能工作?医生告诉他,起码要休息一年,之后也只能做些轻便的工作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杨东海知道在自己的人生之途上要择路而行。他对妻子说:“凡奇,我才43岁,还年轻,可以拼一拼,再干点事,如果开一刀,我就在要在病床上呆着了。你看能不能再过几年动手术呢?”深知丈夫脾气的孔凡奇流泪默默地点点头。

仅住院47天后,这位“危重病人”就执拗地出院了。出院后,杨东海立即把一份《关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交给市政府,这是他在病床上写的。从此,他再也没有请过一天病假。

1994年6月,连续的大暴雨,使兰江水位猛涨,沿岸各地堤防开始告急。在抗洪救灾的危急关头,杨东海不顾安危,主动深入抗洪第一线,连续四天三夜带领群众奋勇抗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持工作,为兰溪农村经济的发展筹谋划策。

杨东海去世的第二天,他曾挂职的陈家井村村民就赶去吊唁。由陈家井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署名、七易其稿写就的碑文,寄托着百姓的哀思,更刻入了他们的期望:

“……杨君律己唯严,清廉自守,关怀民瘼,志在悯农,泽及桑梓,口碑载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口碑更胜石碑,人心重于人言。



编辑:叶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