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440丨金华红色新闻人物之自由报人曹聚仁

2024-02-20 11:20:38    来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生于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民国时期著名记者、作家。在其生命的后二十年,长期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两岸密使”之称,著作有《采访外记》《采访新记》《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国学十二讲》等。

持笔从戎

  五四运动时,曹聚仁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钱江评论》,著名的“一师风潮”便是由他和宣中华、冯雪峰等领导的。

  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曹聚仁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路矿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公学等任讲师、教授,讲授国文、史学、新闻学等课程,还编著过《国学概论》《国故学大纲》《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著作。

  1931年曹聚仁创办《涛声》周刊,以敢于直言而闻名于世,提倡“乌鸦主义”,意为即要报喜也要报忧,鲁迅称其是“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一张报纸,主动撰搞予以支持。几年中,两人互通信件六十余封,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给曹聚仁的二十四封信。《涛声》作成为一个抗日救国的宣传阵地,因其言论激烈,旗帜鲜明,常常被检查机关禁发以至“开天窗”,1933年被国民党以“袒护左翼,诽谤中央”为由查禁停刊。曹聚仁遂与陈望道等合编进步刊物《太白》《芒种》,鲁迅也相继撰稿支持。1935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十一名委员之一。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以名教授、名作家、名学者的身份,改行做了战地记者。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曹聚仁持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申报》《大晚报》《立报》《社会日报》等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誓死坚守的全过程,并作了及时报道,给当时的中国人民以安慰和振作,后来他将这些亲身经历,汇入了他编著的《中国抗战画史》。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作为战地特派员的曹聚仁率先报道了这一胜利消息,他采写的长篇报道《台儿庄巡视记》,为后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抗战史料。

  曹聚仁还以笔作枪,转战于浙、闽、赣之间,跋山涉水,行程万里,并出版数十万字的抗战通讯实录《大江南线》。

主持《正气日报》

  1940年,蒋经国“三顾茅庐”请曹聚仁出山主持《新赣南报》(后创刊时曹聚仁将其改名为《正气日报》)。曹聚仁有主办《涛声》等刊物的经验,又一直与文化、新闻出版界人士亲厚,对如何办报早已驾轻就熟。但曹聚仁还是谦虚的与蒋经国约定“既蒙青睐,我可以负责半年。半年后待报纸有起色我就退出。”曹聚仁大刀阔斧改革一系列的办报措施,如他把熟悉印刷业务者请来当厂长,更新设备提高印刷质量;请来一些能力强的编辑、记者;又请来知名的作家、学者撰稿,陈望道、李四光、竺可桢等都曾在《正气日报》上发表过作品;他还招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开办新闻、图书馆人员培训班,为报纸培养新生力量。这些措施很快就见到了成效,《正气日报》与东南一带的著名报纸《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并驾齐驱,日销量由原来三四千余份猛增到一万两千多份,连在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和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李富春都有定过《正气日报》。曹聚仁后因不想卷入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于1943年力辞《正气日报》的一切职务,离开赣州。

心系两岸

  抗战胜利后,曹聚仁担任上海《前线日报》主编、复旦大学等校新闻学教授。1950年8月应邀到香港《星岛日报》工作,1956年改任《南洋商报》(新加坡)特派记者,《正午报》主笔。1959年后,主持香港《循环日报》工作。1970年在《晶报》开辟《听涛室随笔》专栏,讲述中国学术思想。

  曹聚仁去香港前,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相商。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于是,曹聚仁成了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被邀请回内地采访。毛泽东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张治中将军等,也先后与曹聚仁进行会谈。

  1956年7月16日,曹聚仁应周恩来邀请在颐和园夜宴。8月14日,他在《南洋商报》第三版撰文《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其后不久,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刊发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作了长谈,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毛泽东还向他询问了许多关于蒋经国在赣南的旧事。1959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前几天,毛泽东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给蒋氏父子。随后不久,他在《南洋商报》发表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曹聚仁主张国共之间要和衷共济,和谈解决。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赞扬他“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毛泽东和周恩来极其关注。周恩来不仅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进行公祭,还评价他为“爱国人士”,并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

编辑: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