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八婺红色故事丨冯雪峰:战斗在上饶集中营

2019-11-05 17:17:20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是一方具有灿烂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方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人民。习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共金华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报集团金华分社推出《八婺红色故事之革命印记》一书,以发生在八婺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为纬度,生动展现先辈先烈们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让我们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追寻“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1903年出生于义乌神坛村。1921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后一直致力于写作、翻译红色诗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

  战斗在上饶集中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笼罩江南大地,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人。这次大搜捕震动了金华的文化界与新闻界。

  一位好心人给正在义乌老家的冯雪峰写了封信,通报了金华大逮捕的消息,嘱咐他多加小心。不料,这封信落到了敌人的手中。2月26日黄昏,冯雪峰在义乌老家神坛村被捕。

  面对敌人的多次审讯逼供,冯雪峰沉着冷静,始终未曾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口咬定自己叫冯福春(在老家的名字),只是商务馆的一名小编辑。敌人束手无策,只得将他关进上饶集中营。

  在狱中,由于缺医少药,饮食粗劣,缺少营养,冯雪峰先后患上了回归热和肋膜炎。在狱中难友的救治下,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体仍然十分虚弱。在艰苦的环境里,冯雪峰始终关注着狱中党组织领导的对敌斗争,通过可靠的渠道,对同志们提出各种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1942年五六月间,狱中地下党组织先后发动了两次集体暴动,冯雪峰积极出谋划策,帮助一批同志成功越狱。

  冯雪峰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越狱对他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他始终积极鼓励和支持战友们越狱,有几个同志就是在他的直接帮助下,逃出了敌人的魔窟。

  冯雪峰虽然身陷囹圄,但他的革命信念矢志不移,在狱中创作了著名的《灵山歌》。勉励自己在黑暗无比的集中营里,变成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狱中战友们的斗争道路。

  1942年冬,由于敌人始终不了解冯雪峰的真实身份,又加上他长期疾病缠身,敌人对这个老病号感到头疼。这年11月,在上级党组织的营救下,冯雪峰以保释治病的名义,顺利逃离了上饶集中营。

  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精心创作了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电影在全国公映后,社会反响强烈,成为一部爱国主义红色经典影片。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