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社科视窗·循迹溯源学思想⑩丨持续深化下山脱贫 靶向发力共同富裕——武义县上潘新村“循迹溯源”调研纪实

2023-12-29 15:10:31    来源:   武义县委党校课题组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金华考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根据金华市委统一部署,金华市社科联会同金华市委党校组织社科专家学者沿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调研走访过金华的14个村开展调研,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华足迹和殷殷嘱托、全景展现20年来的发展蝶变,提炼总结地方经验做法,研究提出对策路径。从12月15日起,社科视窗开设《循迹溯源学思想》栏目,集中推出一批优秀调研成果,旨在帮助大家深刻学习领悟,把握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凝聚起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近期,根据市社科联“循迹溯源”活动统一部署,武义县委党校课题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在总书记曾经考察调研的武义县泉东村(上潘新村),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一线沟通、下沉观看、面对面交流,获取村庄最新现状情况。挖掘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孕育的好经验、好做法,真正领会习总书记视察上潘新村的指示精神,汲取真理伟力,提炼总结经验,加快把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先发优势、经验成果转化为跨越赶超的发展胜势和强大动能。

一、指示精神

武义泉东村(上潘新村),原位于明山乡海拔千米高山处。当时全村仅85户,村民288人,山地面积4000多亩。下山前,人均年纯收入不到400元。通村道路只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进出山靠二条腿,运货物靠二肩膀,孩子上学难、青年娶亲难、致富难上加难。建村300多年来,村民一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长期的贫困不仅给山民带来生活的贫穷和经济的落后,还严重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九十年代初,为彻底摆脱贫困、拔除穷根,武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易地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1994年5月,武义县政府出台第6号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并将下山脱贫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三步曲,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县城空间拓展“多赢”局面,自此,武义下山脱贫工程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脱贫致富的前列。其中泉东村于1998年完成整村搬迁,改名为上新潘村,成为这批下山脱贫村的典范。

2003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上潘新村调研指导下山脱贫工作,深入农户开展调研,与村民亲切交流,并在现场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起身到村里转了一圈。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村书记邱舍林说:“我再到你家楼上看看。”老邱的儿子新娶了媳妇,家里二楼刚刚装修过,又亮堂又整洁。习近平总书记走上二楼,站在客厅一张沙发边上,手撑着沙发靠背,对老邱说:“你这里宽敞,比我住得还宽敞。下山好啊,你们过上幸福生活,我打心眼里为你们高兴!”下楼后,一楼墙上挂着一些反映该村下山前后情况的照片。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观看完,向村书记邱舍林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遇到困难等各方面情况,他表示对村民下山后生活条件的改善感到由衷高兴。

临走前,习近平总书记与邱舍林亲切握手,叮嘱道“要努力工作,带领村民一天天富起来,相信日子以后会更好”,并嘱咐武义干部“下山脱贫好,这个工作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要帮助他们早日下山,让山上的老百姓统统都能够下来过上幸福的生活。”离别前他对武义从1993年开始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下山脱贫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武义下山脱贫成绩显著,经验十分宝贵,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

二、“下山脱贫”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自2003年开始,浙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精神,武义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扶贫之路,通过迭代升级致富新方法,不断探索脱贫新路径。通过调研发现,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作为首批下山脱贫村的上潘新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武义“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探索“山民”变“市民”新举措,总人口从下山安置243人发展到现在的户籍人口1315人,外来人口3965人,农户数量从80余户发展到526户。从上潘新村为源头的一众下山脱贫村,经历了从“搬迁下山”1.0版本升级到“创业致富”2.0版本,再迭代到“兴城共富”3.0版本,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绘就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乡村新画卷。

(一)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持续实施“聚人行动”,完成“搬迁下山”1.0版本,逐步摆脱环境桎梏。1998年,上潘新村依托武义县下山脱贫政策,整村200多人搬迁下山,在工业乡镇泉溪镇安家落户,改名为上潘新村,将世代生活在高山深山石山的贫困山民向山下搬迁,沿路、沿集镇、沿工业园区整体安置,从根上“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1.集聚搬迁,解决山区人口生产生活环境恶劣问题。着眼改善山民居住出行条件,通过创新扶贫思路转换,就近从山上搬到山下,稳步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搬迁,进而加快山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1994年,武义县颁布浙江省首份鼓励引导群众搬迁下山的政府令,确定“山顶向山脚,自然村向行政中心村,向沿路、沿集镇搬迁”的搬迁原则,详细制订下山脱贫总体规划,并陆续制订出台《武义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下山脱贫办法》、《武义县下山脱贫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等政策,真正解决影响农民生活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上潘新村按照政策实施整村搬迁、零星搬迁和特殊群众下山搬迁3种方式,村两委在县扶贫办配合下,克服当时村民观念陈旧、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实现全村向中心镇转移引导工作,为后续阶段下山脱贫工作起到带头鼓励作用。

整村下山搬迁

2.助力就业,解决下山人口谋生不易问题。由于搬迁下山后,许多村民很大程度上还是从事原来的农业生产活动,没有改变就业方式,保持传统农民形态。一方面,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上潘新村班子积极成立来料加工点6处,引入生态种植项目3项,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上潘新村毗邻镇区,依托10公里内泉溪镇3个工业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势头,推动来料加工产业迭代升级,通过组织企业招聘会、产业人才见面会、公司园区岗位引荐等方式促进就业,引导山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完成由田间到车间转变,实现村民家门口上班、就近园区企业就业。另一方面,村干部通过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扩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家下山后从原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随着工业经济兴起,因为上潘新村示范作用,有更多村农民离开了山区,迁徙到城区甚至桐琴、泉溪等工业园区打工创业,有效解决了当时下山人口就业问题。

引入工业园区

3.统一安置,解决下山人口居住困难问题。为解决下山人口居住困难问题,上潘村与泉溪镇新屋村、叶墙村签订了征地协议,由村民募集资金出资购买土地,政府相关部门扶持推进下山搬迁,实现就近、集聚安置。根据上潘新村的成功实践,武义县以全面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建立完善下山移民、异地腾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补偿机制、宅基地换城市住房等制度,复垦老村土地,提高补助标准,有序引导人口下山进城。

上潘村的成功搬迁可以说是武义下山脱贫1.0版的缩影,是搬迁下山的前期阶段。

(二)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强村富民”,升级“创业致富”2.0版本,整体带动村庄变革。以上潘新村为代表的下山脱贫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导调研时的殷殷嘱托,紧盯强村富民跑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富共享。

引导村民就业创业

1.拓宽就业渠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富民增收“导航仪”。蹲点调研发现,如上潘新村等下山脱贫村的当地镇政府,结合“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百镇共建强基”行动。通过村村结对、致富能手帮带、每年选派2名以上干部专家驻村指导,盘活林田资源,发展有机农业。依托百镇共建党建平台,坚持“富裕的抓巩固、中档的提质量、贫困的强扶持”原则,推出“富民增收20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拓宽下山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推动富余劳动力激发致富源动力,为下山脱贫后强村富民工作注入新动能。

泉溪镇“有机农业”

2.优化资源配置丰富农村产业结构,点燃强村致富“助推器”。2018年新村融合后,上潘新村村两委实施“强村十法”,通过飞地抱团、公司强村、闲置盘活、民资合作、片区组团、开办民宿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谋篇布局产业项目,推动村里绿农综合市场等项目落地,丰富村产业结构业态,提升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能力。此外,还有些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对外出租,单间收入在600元-800元左右,收入大大提高。

开办民宿产业

3.兜牢基本保障精准扶贫末端人群,稳住民生底线“基本盘”。上潘新村借助武义县扶贫工作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末位数”困难户的导向,利用好全县统筹集合资源,强化对村里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帮扶,实施干部“十联系”“一户一策一干部”“‘武’团相助·‘义’齐共富”等行动,确保全村各户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武义下山脱贫2.0版的主题就是脱贫,通过创业致富解决下山群众的贫困问题。

(三)把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市提能”,迭代“兴城共富”3.0版本,因地制宜产业发展。2020年起,武义县拓宽下山脱贫工作思路,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武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在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限价商品住宅安置小区,并将城区商品住宅全部纳入安置房源,实现居住地、身份、职业直接转化,村民一步到位变市民。

1.深度融合金武新城战略,接轨金义都市区。武义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通过实施金武同城发展三年计划,接轨金义都市区。对标高品质中心商务区,开工建设国际数字贸易港、金武新城商贸综合体等一批地标性建筑,突出金武快速路主轴,加快建设核心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金武新城”,落实交通畅达、产业协同、文旅融合、公共服务四大攻坚行动,让更多如上潘新村村民这样的山区群众能共享武义现代化城市发展成果。

打造城市书房

2.全面推动美丽城乡建设,打造镇村精品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武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发力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红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核心景点提质升级,构建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更有部分下山脱贫村,通过参与县国家4A级景区建设,每年获得分红,实现整乡消薄。在下山脱贫村范围内,全力推进美丽城乡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山区县样板村。通过统筹资金,推进雨污分流、道路拓宽亮化、赤膊墙整治等项目,实施精品村建设和村庄风貌整治,加快上潘新村等搬迁村庄的生态、宜居、美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探索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城乡建设的科学路径。

美丽农村建设

3.充分发掘县域发展活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武义深入实施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增强县城要素集聚、产业支撑、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市改造,以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引领城市有机更新,持续部署拆迁攻坚任务。同时大力推进老城区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北岭新区建设,完善商业、生活服务配套,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把“下山脱贫”工作推向新高度。聚焦长期以来优质公共服务供给难的问题,从下山群众的社会反映最强烈、呼声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造宜居宜业武义古城,建成博物馆、城市展示馆、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网红打卡点,统筹好下山人口发展、脱贫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道路交通间关系,既保持整体城市风貌、体现武义特色,又提升下山脱贫群众人文生活环境,充分激发城市活力。

武义下山脱贫3.0版就是顺应现代城市群的发展大势,把融入金华“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战略愿景作为武义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以城市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等为抓手,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武义持续迭代升级“下山脱贫”行动,聚焦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下山搬迁511个自然村,带领5.79万名贫困“山民”下山脱贫,人均收入从1994年的400多元提高到2023年的28185元,累计增长70倍。从全县下山脱贫工作了解到,到2025年底全县力争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实现50%以上。

三、经验启示

从上潘新村贫穷山民到武义县城市民的华丽转变,从高山村落到高楼矗立的现代跃迁,是武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最好体现。之所以能够成功探索出以“下山脱贫”为主要特色的“异地搬迁开发型”脱贫模式,关键在于找到了好方法、好路子,实现战略五大转变:

(一)扶贫思路转变:由就地脱贫到根源脱贫。改变传统“输血、造血”扶贫方式,摆脱因地发展,就地脱贫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困境,改变贫困面貌。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创新扶贫思路转换,通过整体安置,根本性转换高山农民生活环境,为后续发展致富提供广阔空间。

(二)扶贫手段转变: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市场双驱动。武义“下山脱贫”模式从供给推动型扶贫模式向市场需求拉动型扶贫模式转换,在发挥政府主导核心作用的同时,成功引入市场机制,“山民什么时候下山,什么方式搬迁,搬迁到哪里,选择哪种致富途径”等一系列决策,完全由市场价值导向,群众自发选择。

(三)扶贫机制转变:由“外源型”扶贫到“内生型”脱贫。颠覆以往“由外部向贫困村输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扶贫机制,通过组织山民下山参观、实地走访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激发下山活力,变“政府要我下山”为“我要自己下山”,实现贫困者主动脱贫的思想转变。

(四)扶贫目标转变:由解决温饱到共同富裕。跳出满足贫困人口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维持正常活动所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能动结合下山脱贫与工业集群、企业开发、产业集聚,引导山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造就“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远景。

(五)扶贫策略转变: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始终注重脱贫工作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组织规模工业企业扶贫结对活动,分批对开展非农技术培训,引导山民外出办厂、打工、开超市,完善来料加工业政策,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挖掘旧村旅游潜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真正拓宽脱贫致富渠道。

“任由时代变迁,坚守依然执着。”武义广大下山脱贫工作者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八八战略”思想引领下,也将继续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与时俱进迭代“下山脱贫”经验,在奋力谱写“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武义新篇章的道路上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武义“下山脱贫”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主题和内涵,上潘新村也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断前进,奏好乡村振兴“进行曲”。

(课题组负责人:金琪博,武义县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成员:徐岚,武义县泉溪镇村镇办副主任)

编辑:徐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