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4月1日(浙江在线 记者 朱浙萍) 清明节马上到了,家人团聚之时,吃是少不了的。
然而,疫情当前,怎么吃是个问题。
近日,有政府部门提出倡议,建议民众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
有人认为这个可以有,更科学,更卫生嘛。
也有人认为,合餐制已深入国人文化,全家人吃饭就图个热闹。如果分餐制,一人端一碗,蹲在地上,还像团圆饭吗?
其实,在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合食制”的传统在中国并不古老,仅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之前采用的都是分餐制。我们至今仍能够从很多史书和文物中均能得到印证。
那为啥古代风行一时的分餐制,后来都沦陷了呢?我们今天也来八卦一下。
有一期《圆桌派》,话题是深夜食堂,马未都、陈晓卿等文化界的“吃货”都来了,就谈到了古代分餐制。
马未都和陈晓卿认为,涮火锅本来是游牧民族带过来的,就是一个共餐制,围着一个圆桌吃饭,是个很野蛮的吃法。咱过去一人吃一份,是分餐制。
宋朝之前没有方桌之前都是分餐。我们不仅分餐,还分桌呢,一人一个桌,还不是一人端一盘子分餐,是一人一个食桌,这屋吃的那场面可大了。得喊啊。
大家最熟悉的“鸿门宴”,就是古代一个典型的分餐场景。
《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几张案子东西南北(东面两张)四面而置,中间是席间项庄舞剑的空阔场地:各就各案,各用各碗,各吃各菜,各饮各酒。
《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分餐制引发的一个“血案”。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战国时期,“富二代”孟尝君(田文)疏财纳贤,门下食客数千之众。一天,这位富豪的招待晚宴又开始了。有位客人因为飘忽的烛火没看清,以为自己的饭菜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愤然离席。孟尝君赶紧端起自己桌上的饭菜追了上去。那人一看孟尝君和自己吃的是一样的饭菜,羞愧不已,竟然当场抹了脖子以死谢罪。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讲《先秦诸子百家》时就说过这个故事,以此说明当时“士”这个阶层的气节。大家可以找出来听听。
不仅是皇宫贵族,民间似乎也很流行分餐制。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的诞生就是很好的见证。
《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梁鸿靠给皋伯通舂米维持生活,他的妻子孟氏每次在家做好饭菜,将盛饭菜的木案举得与眉间齐,递给丈夫单独享用。这是一个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的特写镜头,分餐在古代民间也有,说明就连夫妻之间也会分餐。
看了几个故事,我们再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来看看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
安徽曾出土3000年前蒸笼陶器。该陶器高约30厘米,直径10厘米,底部分为三足,中间是空心,用来装水进行加热,上部并有密布的小孔,用来蒸煮或保温。
考古专家通过陶器大小,推测古人当时已进行分餐制。
殷墟出土的陶鬲(táo lì)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证,大量的这种煮粥器皿每一个只能够一个人的食量。
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中,山东省博物馆的一套战国铜餐具,一共59件,设计精巧、肚中大有乾坤。
其中有小碟10件、折沿盘9件、双耳盘6件、浅腹大平底碗10件、深腹小平底碗4件(其中两个有喇叭形矮足)、盒10件、耳杯10件,共计6种59件。再加上外面称之为罍的容器,就有60件。
(林心如在国宝的前世传奇中,饰演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厨娘夏姜)
同一器物,大小略有差异。从器形、组合分析,这是一套组合餐具。
这些餐具中最大的碗直径不到30厘米,最小的碟也就七八厘米,没有纹饰,朴实无华,极具实用价值。充分反映岀古代工匠们的聪明和智慧。
这些铜餐具可同时供十个人使用,而非供十人一桌使用。
在汉墓壁画、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经常能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套西汉云纹漆器餐具,包括一只杯子,大大小小6只碗,放置在一个托盘之上。这么多的餐具只放了一双筷子,肯定是供一个人进食之用。
隋唐《韩熙载夜宴图》也展现出了分餐场景:韩熙载与几位“官二代”边听曲儿边吃边喝,菜肴、碗筷也都各摆一桌,界限分明。
主流的观点认为,“合食制”的传统在中国并不古老,仅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之前采用的都是分餐制。
是什么原因导致“合食制”逐渐成为主流了呢?
这也是众说纷纭,主流意见认为,主要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传统的低矮型家具逐渐被各种坐具取代,加之烹饪技艺的进步,围坐一桌才逐渐流行起来。
早的时候,陶盆、瓦罐等炊具只能煮,食物适于分餐。到宋以后,铁锅才大大普及,有了炒菜,才把国人导向合餐。
总之,宋朝时合餐制已成主流,那时商业和农业均已经很发达,不仅粮食和美酒有了,酒肆餐馆也多了起来,“办桌文化”和“酒席文化”也就诞生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管是官家还是百姓,遇上个红白喜事都会在酒楼或家中置办宴席,这也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不过,在一些重要的宴会场合,如宫廷宴会上,还会采用分餐制。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代设定在北宋。剧中盛老太太和儿子盛老爷吃饭的场景,也是一人一桌,各吃各的。
在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特殊时期,分餐也就基本上荒废了。马背上的民族习惯了风餐露宿,随遇而安,十几人围坐一起,且乐且饮,合餐制也就进一步取代了分餐制。
游牧民族带来的涮火锅。
不过,在一些大户人家或者某些大人物来说,分餐制还是有的。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第二次宴会时,“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这就采用了分餐制。
《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筷、公勺。
《甄嬛传》中,皇帝请后宫妃嫔们吃饭,也是分餐。
社会发展到现代,合餐制已然进入到文化层面,要改变它,太不容易了。
马未都就说道,北京还有一个地方保留着分餐制,他去体验了一下,一人一桌,显得就怪怪的,像是在拍电影一样。
中国人重视家庭,讲究亲情,讲究友情,追求天伦之乐。合餐制很迎合了中国人的喜好。
合餐制好是好,弊端更明显。
王力教授有《劝菜》一文,对合餐制“津液交流”进行讽刺。他说十多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一桌人同时操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一碗汤上桌,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一盘菜端上来,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一件山珍海错,一人一筷子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
这次的疫情,也引发我们对用餐制度的思考。
只要“感情”有,“分餐”也长久。大疫当年,不妨试试老祖宗实行了几千年的分餐制。
现在流行的几种看法,认为要细化分餐制,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第一种,围桌分餐制。由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家不坐在一起,情感的交流、家族的交流都受影响。因此,我们还是可以围着圆桌坐下去,但是坐下后采取分餐。实际上,我们现在接待重要的外宾,大部分都是采取这种分餐制。
第二种,非纯粹的分餐制——公筷制。公筷制虽然没有这么纯粹,但是中国的烹饪审美得以保留的程度比较高。为防止桌子上放两双筷子容易搞混,公筷可以设计要特别一点,容易辨认。
第三种,自助餐式分餐制。这个可作为一种特殊场合的方式,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活动要求等,采取不同的方式。
总结起来,分餐制和合餐制都是历史的产物,新时代我们也该与时俱进,发展一套既不失热闹,又讲究卫生的用餐方式,弘扬优秀饮食文化。
责任编辑:何贤君
值班主编:杜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