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1月29日(浙江在线 评论员 何贤君) 这是一本册子的23年传承,这是一场持续了23年的善举接力。
这两天,兰溪一本纸张泛黄的登记簿感动了很多人,事情就从23年前说起。1996年,因为在校师生平时捡到上交的财务很多,为了存档,也为了方便失主认领,兰溪市第二中学开设了一本拾金不昧好事登记簿。23年来,登记簿越来越厚,纸张也日渐泛黄,成了“古董”。当年的无心插柳,成了一场善举接力,从未间断。
拾金不昧的故事,比比皆是。同样是善举,与捡到百万现金,路旁苦等失主的故事比起来,兰二中学生们捡到几分、几元的小事,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对孩子们来说,却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初中生意气风发,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从小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登记簿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高尚道德节操,也成了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果。学校还经常利用晨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对拾金不昧行为进行表扬,这也在校园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学生们就会争相效仿。登记簿无形之中也就成了他们成长的导师。
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哪怕孩子们走出校门,还是会以校园里养成的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并付诸实践。就在这期间,兰二中频繁出现了让人称道的好人好事。2001年,初二学生赵晓在街上勇斗歹徒,被评为“浙江省第七届见义勇为积极分子”;2003年,学校6名学生智擒偷车贼的事迹也被广泛报道,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见义妙为六少年”。
所以,当校友曹露苗重返母校成为老师之后,她内心还是会有“登记簿”情节。在她看来,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用当年学校带给她的真善美的启迪,再来启迪她的学生。
事实上,拾金不昧好事登记簿的传承早已脱离了拾金不昧事件本身,成了一种善的传承。
昔日受登记簿上影响的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工作、结婚、生子;当年设立登记簿的老师也两鬓斑白,已经退休。
时过境迁,人们的容颜在变,不变的却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今天,当再次翻开页面边角早已磨损的登记簿时发现,最近一次拾金不昧的事就发生在今年11月19日,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