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风物志︱从老街走出去的人们

2019-06-11 17:29:42    来源: 浙江在线   特约作者 王启源

微信图片_20190611172800.jpg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6月11日(浙江在线 特约作者 王启源)  在浙江中部的浩浩兰江边,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女埠,它是以前从兰溪城里坐船到杭州必经的第一个码头。

  镇上有一段普通的老街,因为傍着兰江的下游,所以就称作下街。街的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镶满了鹅卵石,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两旁,或青石门框,或木制排门,都砌有几步石阶。外面看去,楼房并不怎么豪华气派。走到里面,会发现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像“百草园”那样的院子,让人觉得生趣盎然,充满了诗情画意。而靠江一侧的人家都有门从院子通向江边,走下几步台阶,挑水洗涤十分方便。

  这段老街不长,只有几十步路,住着八九户人家,他们都是世居居民,有几户还是本家。

  老街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老街送出了一个又一个她看着长大的姑娘和小伙。他们从这段老街走出去——有的走到北京,有的走到上海,有的走到南京,有的走到杭州,又走到广西,走到四川,走向了天南地北。

微信图片_20190611172802.jpg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每当听到《我的祖国》这首歌,他们就会想起家乡,想起这条老街,想起老街边上的兰江。因为,乔羽写的这几句歌词是对他们家乡最贴切的真实写照。而留在他们记忆里的,一定还

  有这条老街的温馨和幽静。

  他们中有几位是解放前小小年纪就出去谋生的。幸运的是,在他们风华正茂时,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也有几位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在红旗下的,他们是应祖国的召唤而从老街走出去的。当然更有改革开放后走出去上大学参加工作的幸福的一代。总之,他们离开了这条陪伴他们度过快乐童年的熟悉的老街,离开了家乡亲人,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今,随着老一辈人的先后辞世,这段老街显得越来越安静。而70年来,从老街走出去的人们定居在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以国为家,四海为家。

微信图片_20190611172804.jpg

  沿街有个车门的是郑家。郑家大哥今年已93岁。他是解放前就参加地下工作的老革命。194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时就离开家乡去求学。后来,参加了中共地下党。1949年,在隆隆的炮声中,郑家大哥参加了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1954年,他曾立功受奖。之后,调到广州军区保卫部,从此在部队干了20多年的保卫工作。70年代末,他从部队转业到柳州市委党校担任副校长。1984年,郑家大哥调到柳州市人民检察院担任领导工作,直至离休。

  郑家二哥今年也已85岁 。他是195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时,走出这条老街的。1961年,他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四川省绵阳长虹机械厂,这是一家保密工厂,生产雷达,俗称“兵工厂”,和家人通信时用的都是号码信箱。工厂地处深山,因为路远交通不便,所以他很少回家乡。最近一次,还是那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了避开当地频繁的余震而回来的。他在厂里工作十分努力,当过设计室主任。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为共和国的军事航天工业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默默奋斗了一辈子。

  郑家对面是童家。童家兄弟姐妹多,生活负担重,但父母很重视培养子女。童家大姐50年代就穿上了白大褂,成为省城杭州一家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童家二哥则是金华一中毕业的高材生,70年代初,进入杭州钢铁厂工作。1980年10月,他考取了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专业。1988年,升任厂财务处处长。此后,他从总经济师、副厂长、副总经理一直当到总经理。1998年3月5日,省委、省政府调整杭州钢铁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任命他为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仅过了四个多月,他便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企业经营者”荣誉称号,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这位全省著名大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是十六届、十七届党代表。

  与童家相邻的是应家。应家有四兄弟,却有两位在外地工作。应家大哥是解放前到上海做学徒的,上海解放时,他风华正茂,参加革命工作自然热情很高,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0年代,国家需要大批检察干部,上海当时就从各行各业有文化、表现好的年轻职员中挑选培养对象,他有幸被选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应家大哥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人民检察官。此后,一直战斗在共和国的检察战线。长期以来,他和妻子两地分居,一心扑在工作上。临近退休的前几年,才把妻子和儿子接到上海。

  应家三哥则是解放后读书考上大学离开老街的,从浙江大学毕业。一直在省交通厅工作,曾任浙江省交通厅工程局财务处长,为新中国的交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应家对门是王家。王家二姑是解放前被送到上海纺织厂去当纺纱工的。上海解放了,她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从此,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后来,上夜校,学文化,在党的培养下,她成了工人中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又成了讲师,到职工技校去执教,培养一代代的技术工人。

  王家二哥解放前夕到兰溪城里读书。在他17岁时,兰溪解放了。他不久就进入财税部门工作,从此,为新中国的财税事业一直干到退休。他是一名会计师,工作兢兢业业,热情很高,听说60年代还曾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做过典型发言呢。

  王家三哥也是年轻时就离开这条老街了。他先是去距衢州市区20公里的山区,参加建设黄坛口水库和电站的,那是新中国首期建成的水力发电站工程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大坝长150米,高40米,电站装机容量3万千瓦。1951年10月开工建设,1958年投入运行。他还是新中国较早的人民警察,60年代初,他戴着大盖帽,穿着一身警服回家探亲,那英俊帅气的模样,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更值得老街的街坊邻居骄傲的是,60年代后期,他被调往甘肃参加和保卫刘家峡水电站建设。

  王家较迟从老街走出去的,要算是50年代后期出生的三弟了。王家三弟是恢复高考后,考到杭州去读书才离开老街的。他毕业于浙江冶金学校,后来分配在龙泉矿山工作,是一名工程师,常年在全国各地有矿藏的地方跑。

  王家还有一位是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先贤后代。他是中学时代家乡的学霸,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杭州大学毕业,在浙江大学读过研究生,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堪称继承家学的后起之秀。

微信图片_20190611172807.jpg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这些从老街走出去的人们。毋庸讳言,他们是一群生长在一片古老土地上的平凡的人,他们中没有将军和院士,没有高官和明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但我想,我们的新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从全国各地一个个古镇、一条条老街走出去的普通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几十年来为社会主义国家添砖加瓦,才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了今天这样辉煌的社会主义大厦。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