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家门口,老人热饭热菜有着落 浦江计划年内实现老年食堂三餐制全覆盖

2020-08-27 16:16:33    来源:   

恩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厨师送餐时对老人做饭菜满意度调查。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日三餐是大事之一。2014年,浦江在全县城乡全面启动居家养老工作,每天提供中餐、晚餐,惠及两万多位老人。2018年,浦江提出全域推行居家养老一日三餐制,目前一日三餐覆盖率达88%,并计划在今年实现全覆盖。

居家养老财政补贴基本保持不变,浦江却为全县老人增加了一餐早饭——抱团取暖、市场参与、全民动员,这就是浦江解题的三招。近日,记者走进浦江,探访其居家养老模式。

抱团取暖降成本

探索多村联建+配送新模式

宣和社区巾帼志愿者为老人包夹粿(浦江当地小吃)。

“张奶奶,今天晚饭吃面条,你开盖的时候小心别烫着。”下午5时,浦江县岩头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员陈强的送餐车,开进了岩头镇下杨村,85岁的村民张仙鱼已经等在村配送中心。“我昨天还念叨着哪天吃面条呢,今天就吃上了,真好!”张仙鱼打开保温盒,开心地笑了。

张仙鱼的儿女都在外打拼。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在家生活。一个人吃饭,她就很随便,或是一天只吃两餐,或是做一顿吃一天。不规律的生活,让儿女们既心疼又无奈。常挨儿女批评的张奶奶,也很无奈:“别人村都是到了年纪,可以到村居养中心吃饭。一天几块钱,又不贵。可我们村没有。”

下杨村村子小、老人少,村集体经济薄弱。2013年,全省推进农村居养中心建设时,村两委班子就动过脑筋,可是家底一翻,尽管有省、市、县的财政补贴,但要维持日常运营还是困难。与下杨村一样的村子,岩头镇还有23个。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或没有合适场地,村级居养中心建设陷入困境。

“我们当时的思路是,村级居养中心就得建在村里,还得村村有,由村两委负责运营,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饭热菜。所以思维被框住了。”浦江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俞巧军说。

深入走访农村,发现像张仙鱼一样难以好好吃饭的老人不在少数,俞巧军等人很纠心。在讨论怎么办时,俞巧军发现中余乡有几个村用了一个办法,解决了8个行政村老人的吃饭问题。

“这8个小行政村,距离比较近,只相当于一个稍大行政村的规模。他们抱团联建,节省成本,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俞巧军说,这让他们很受启发。

但岩头镇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只有镇区5个行政村相对聚集,另外19个行政村怎么办?镇民政助理员王文波想到了年轻人常点的外卖,他建议采用“多村联建+配送”模式,破解场地限制。

但怎么保证饭菜到老人手中还是热的呢?王文波采购了一批保温盒,冬天也能保证两小时内饭菜温热。这也成为之后配送模式运行的一个标准,配送点必须在两小时车程之内。

2015年冬天,岩头镇在岩二村腾出一块200平方米的场地,就近的5个村联建,成立岩头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周边13个村成立居家养老配送点,由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餐食。剩余6个行政村,就近加入周边村级居养中心,老人的餐食也通过配送解决。

王文波算了笔账,每年政府补贴的居养助餐经费,包括运营和餐补两方面。采用“联建+配送”模式后,各配送点的经费都划入为其配送的居养中心。而且居养中心就餐人数超过20人后,每增加1人,每年可多补贴1000元,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明显。

2018年,当县里要求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时,岩头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是最早一批提供服务的。“从两餐到三餐,老人每天只需要多交1元钱。但早餐费用,哪止1元钱?”王文波说,多村联建居养中心的规模效应帮助很大,其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浦江现有415个居养中心,仅有207家配备厨房,剩余208个居养中心都采用配送模式运行。“‘联建+配送’模式试点成功并推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行全域居家养老一日三餐制提供了可能。”浦江县民政局局长张晓鸣说,2018年以来,该县居养中心的政府助餐补贴分类发放:仅承担配送点功能的居养中心,给予每年8000元配送费补贴;剩余资金用于配有厨房的居养中心,补贴从原有每年2.5万元上调到4万元。

招标引入专业人

用优质服务留住老人的心

快递员为配送点的老人送餐。

在浦江工业经济活跃的几个乡镇,同样也存在居养中心运营难题。

“日常采购、服务老人,需要很多精力。我们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更好。”浦江县郑家坞镇江桥村村干部钟道赞说。

2016年,江桥村与郑家坞镇的其他15个村级居养中心的助餐服务,一同打包对外招投标。每天的餐费标准设置为12元,试水引入专业企业参与助餐服务。

曾经做过餐饮服务的吴建勋一举中标。“做餐饮,规模效应很重要。我摸过底,16个村有超过150位老人就餐。有这个人数打底,大致不会亏本了。”吴建勋说。

看中居家养老行业,吴建勋还专门注册了恩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可老人的生意,比他想象的难做。上线运营第一个月,老人的订餐“跑”了一半,老人们对他的服务不满意。

这时,市场化的优势充分体现。为挽回订单,吴建勋带着厨师,跟着送餐车跟老人面对面沟通。老人觉得菜品太单一,吴建勋要求厨师半个月菜品不重样;老人对菜品还是不满意,吴建勋就换厨师,一直换到七成以上老人满意。一段时间后,订单慢慢回归,他在郑家坞镇的老人中也有了口碑。现在,郑家坞镇近90%的居养中心订餐都由他配送。

另外,吴建勋还给厨师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每增加50位订餐老人,厨师每月可增加500元绩效奖金。有了激励,厨师努力提高饭菜质量,力求赢得老人的认可。几年下来,吴建勋又开拓了郑宅、黄宅、浦南街道等100多个居养中心,共为600多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头两年确实亏了钱,后来我把预算精确到每分钱,保证菜品质量,订单不断增加,去年已经不亏损。”

县里推出“三餐”要求后,吴建勋专门多聘请了一位厨师做早餐。“我家里也有老人,懂得政府要求三餐的意义。我们浦江好些老人自从居养中心可以吃两餐后,早饭都不吃了。可是老人起得早,长此以往对身体不好。”吴建勋说,一日三餐既是生意也是公益,他会坚持做好。

“做养老服务肯定要有公益心,但我们也要允许企业赚钱,这样才能长效运行。”张晓鸣说,现在浦江已有四五家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形成了良性竞争。

党员志愿者“上阵”

全民总动员为老人提供幸福餐

请输入图片描述

居养中心助餐补贴基本不变,不少居养中心发动社会力量,把原本的一日两餐成功升级为一日三餐。

2017年,虞宅乡前明村最早试点一日三餐,“两餐变三餐以后,75岁以上90岁以下老人,餐费从每天2元增加到3元,40几位老人,每天经费增加不超过40元。”前明村村支书毛国刚说,40元怎样为老人们增加一顿早饭,需要全民动员。

乡贤胡春鱼的父亲在前明村居养中心就餐,胡春鱼提出每年捐款2万元。前明村居养中心主厨叫虞真月,以前开过饭店,现在把水晶企业交给儿子,自己回村给居养中心当厨师。她还说服另一位厨师,主动提出不加工资,每天凌晨4时起来给老人做早餐,而且每天把分量算得更精细,做到不浪费。“我很认可提供一日三餐的食堂,每家每户都有老人,等我老了也想在这样的食堂吃饭,所以我想发挥自己的力量。”虞真月爽朗地说。

像虞真月这样既有从业经验又无私奉献的人可不少。宣和社区党委书记项品兴在浦江开饭店,有丰富的餐饮从业经验和采购资源,宣和居养中心成为浦江居家养老样板,少不了他的功劳。

“现在我们给老人们包馄饨,再过几年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吃了。”吴小妹是宣和社区望江新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每周四,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雷打不动前来报到,为老人们做面点,陪他们聊聊天。

宣和居养中心负责周边6个社区9个村400多位老人的一日三餐,厨师每月休息、培训时,都得靠志愿者帮忙才能运转顺畅。在宣和社区,这样的志愿服务队有十几支。

“党员、巾帼志愿者、小学生、快递小哥等组成志愿者队伍,乡贤主动捐款,我们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全民动员,为老年人提供幸福餐。”张晓鸣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浦江每个村还利用抛荒地,辟出一块爱心菜园,党员负责照料,每年能节省一些蔬菜采购费用。不少居养中心的采购、财务等工作,都由党员义务承担,节省了人工成本。

(本版摄影:拍友 郑建东)

详见8月27日《浙江日报》8版

请输入图片描述

值班编辑:薛文春

值班主编:杜羽丰

编辑:叶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