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卢小珍:打好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06-03 17:20:06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五”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来看看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小珍对于打好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有着怎样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190603171858.jpg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小珍(前)调研东阳红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金华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坚持把污染防治攻坚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连续5年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其中银鼎2年)、连续2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三、连续2年生态环境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2018年“美丽浙江”建设考核全省第三、“蓝天保卫战”考核全省第二。

  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金华市区PM2.5浓度34μg/m3,较2015年下降37.0%,降幅全省第二;空气质量优良率84.4%,较2015年上升11.4%,升幅全省第三。全市43个地表水断面、11个“水十条”国家考核断面、17个省控断面、10个市界出境断面、20个县市交接断面、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2年实现6个100%达标,其中5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Ⅰ类。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省打赢蓝天保卫战现场会在金华召开,全省率先成立“蓝天办”并实体化运作,2018年秋冬季PM2.5同比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二,治气工作成全省样板。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8个县(市、区)已贯通管输天然气;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6492台,老旧车、黄标车13万余辆;建成光伏电站项目175.1兆瓦、纯电动BRT快速公交线路6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67辆。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完成涂装、印染纺织、包装印刷等13个行业共454家企业VOCs治理;关停取缔铅蓄电池、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等6大行业企业205家;整治提升“散乱污”企业(作坊)16769家;关停拆除砖瓦窑56座。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建立极端气象条件或污染天气24小时洒水制度;从严落实建筑工地“七个100%”要求,推广工地视频监控系统70余套;强化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96%,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94%;市区全域全时段实行烟花爆竹禁燃。

  (三)持续打好“碧水提升战”。按照“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国率先建立“河长制”,设立河长3400名、治水督导员2108名、“河保姆”队伍315支、“河小二”队伍37支、志愿者1.8万余名。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52个镇级以上工业园区、38个镇(街道)、35个水产养殖尾水示范场点、5097家用地工业企业、17587家“六小”行业、98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开展入河(湖)排污(水)口排查整治,全市累计封堵排污(水)口2576个,治理入河排污(水)口3224个,所有排污(水)口完成标识牌设置,实行“身份证”管理。推进特色行业整治,关停淘汰六大重污染企业205家,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1200多家,完成造纸、印染、制革等6个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146家。开展城市服务业排水许可专项治理,规范整改18663家,补办证照9763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1个,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3.5万吨/日。深化排污许可制改革,完成火电、造纸、屠宰等21个重点行业274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物理隔离实现全覆盖。

  (四)稳步推进“净土清废战”。扎实开展净土行动,制定实施《金华市土壤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铺开工业用地详查;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完成场地调查18处,完成兰溪白炭黑厂、金东凌龙化工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农产品场地环境清洁率达90%以上。扎实开展清废行动,制定实施《金华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各类固体废物处置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座,总处理能力达到9806吨/日(其中焚烧厂5座、填埋场9座、餐厨(含厨余)处理设施3座,焚烧处理能力为5550吨/日、填埋处理能力为3958吨/日、餐厨(含厨余)处理能力为298吨/日),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处置能力55万吨/年,医疗废物、工业污泥处置能力基本能满足我市处置需要;完成危险废物管理平台建设,全市80家省控以上重点企业联网监控,实现危废全过程闭环式监管。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以上。

  (五)重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出台环境执法监管“十条”措施,构建基层环境执法监管“五大体系”,建立“环保+公检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联动执法机制,持续打响“零点亮剑”“全员监察”等执法品牌,严格执行信访处置“四个第一时间”“约访联查”等工作机制,先后开展“铁腕执法”“雷霆斩污”“蓝天保卫”“碧水行动”“净土清废”等系列执法行动,推动全市人均办案数量为全省2倍,成为全国环境执法最严地区之一。2016—2018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53761人次,检查企业95087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916起,罚款2.5132亿元,采取查封扣押794件,限产停产47件,按日计罚9件,移交公安案件358起,行政拘留211人,刑事拘留197人。我市环境监察支队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先经验

  (一)生态廊道。2017年,金华市围绕“生态优美、内涵丰富、产业融合、特色惠民、廊道经济”等系统定位,提出“美丽城防工程”的建设理念,全面实施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浙中生态廊道建设,致力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金华样板。目前累计实施生态廊道项目640个,完成投资877.96亿元,建成124公里都市区生态绿道和10.6公里廊道闭合圈。

  (二)治水十法。金华市在全省率先打响“五水共治”第一枪,“治水十法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肯定,国家环保部在我市召开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向全国推荐我市做法。

  (三)治水条例。金华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制定了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各地政府主管责任,划清了部门企业公众责任义务,明确了水域管理人员责任,为我市水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垃圾分类。金华市首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二次四分法”并全国推广。制定实施全国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人民日报刊登《浙江金华:垃圾分类有办法》《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建设美丽乡村》,深度聚焦金华市农村垃圾分类经验。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垃圾分类、减量变宝”为题向全国推介,引起全国瞩目。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21%;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6%;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

  (五)流域补偿。2016年,金华市以1亿资金托底,以断面水质达标为标准,实施流域水质考核奖惩,充分调动了地方治水积极性。2018年7月,经过前期经验积累,突破目前国家和省实行的补偿试点局限于单独的上下游县(市)现状,率先建立了全市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地区。市外上游与下游补偿均由市财政兜底,体现了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金华担当。

  (六)生态洗衣。2017年,金华市在兰溪黄店镇都心村首创“生态洗衣房”模式,在解决村民日常洗衣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洗涤废水统一纳管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走出了一条治水新路子。目前全市1032个村已建成生态洗衣房,并在全省推广。2018年,金华市编制实施《农村生态洗衣房建设和管理规范》,成为全国首个规范农村生态洗衣房建设管理的地方标准。

  (七)金华标准。2016年,制定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金华标准”,该标准的氨氮和总磷排放限值要求分别比国家一级A标准提高80%、30%。金华市对达到“金华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予以奖励,对未达到排放标准的予以处罚,有效提升了尾水排放水质,目前全市2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全面达到“金华标准”。

  (八)遥感执法。金华市在全国率先使用遥感监测车开展“遥感+执法”联合路检执法行动。遥感监测车与机动车排气监管平台实现联网整合,即时识别行驶在道路上的黄标、无标、超标车,检测效率提高了100倍以上,有效震慑了尾气超标车上路行驶。目前累计检查机动车78000多辆,查获问题车辆3500余辆。

  (九)秸秆换肥。金华市创新实施“一斤秸秆换取一斤商品有机肥”的模式,对农作物秸秆实行统一收贮,再把收贮的秸秆综合加工制成商品有机肥,成功打通了秸秆收贮利用的“政农企”三方利益链条,建立了一套高效可操作的秸秆收贮服务体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了新路。农民日报头版发表评论文章《“秸秆换肥”是个好办法》。

  三、下一步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高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逐步变大,均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金华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除存在地理、气候等不利因素制约外,还存在环境质量同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结构性污染突出、环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乡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基层生态环境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短板。为此,我们要尽快解决目前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具体看来:

  (一)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能源、产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的调整优化。全力打好工业废气治理、燃煤管控、柴油货车淘汰、城乡面源污染防治、臭气异味治理、秋冬季百日攻坚、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创新、专项执法、全民共治等十大行动。

  (二)持续打好“碧水提升战”。深入推进“美丽河湖”提升六大行动,持续抓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探索建立河湖长工作标准、实行“三化一星”管理制度,强化流域水质生态补偿考核,整合治水信息数据平台、打造金华治水智慧系统。

  (三)持续打好“净土清废战”。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深化工矿企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做好垃圾分类。

  (四)坚决做好强化监督反馈问题整改。对于工作组交办的问题台账,我们将诚恳接受、照单全收,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要求和标准,严格落实责任,确保高质量落实,人民群众满意。能够马上整改的,一律立行立改、即知即改;暂时不能解决的,一律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倒排时间,限期解决,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对于面上问题、共性问题,一律深挖根源、举一反三,从源头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防范举措,堵塞漏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

  过去三年,金华市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改善,但离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持续坚定不移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尽快把金华建成“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家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