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306丨金华百年党史回眸•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21-07-12 18:32:26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2015年8月31日起,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了这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下午17:00准时发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金华水利水电建设

  1950年1月2日,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开工,拉开了金华20世纪50年代水利水电建设的序幕。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的兴起,地委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开展小型水库的建设。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30多座小型水库兴建并竣工。

22222222.png

  肩背孩子的妇女支援水库建设

  1956年以后,金华专区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农业八字宪法”,大力培养水利技术人员,积极建设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掀起大办水利的群众运动。1957年1月,金华专区代表被特邀在全国水利会议上作《金华专区小型水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典型发言,交流和推广金华专区建设小型水库的经验,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等领导的高度赞扬。会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到金华参观水利水电建设并进行交流。当年,金华专区兴建小型水库达到1399处,堰坝11588条;汤溪峙垅、金华青塘、兰溪人民坝、永康三联坝、浦江金狮岭等小水电站建成,这是继湖海塘水电站后,第一批在农村试建的小水电站。

  “大跃进”时期,金华专区贯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的方针,掀起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先后动工兴建,包括全省第一座由地方修建的中型水库金兰水库、金华专区第一座大型水库横锦水库等,同时广泛兴建水电站。1959年9月30日,金华双龙水电站建成投产,随即开发双龙溪、兴建“一垅八站”。此后,又相继进行金华梅溪、武义麻阳港小流域多级开发,浦江壶源江、浦阳江跨流域开发,发展小水电建设。金华小水电建设的成功经验,促成全国农村水电、水力站经验交流会议1960年2月在金华召开。地委书记处书记李学智在大会上作了《力争高速度,全民办电站》的典型发言。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视察双龙水电站,对金华小水电建设给予肯定,并称赞搞水电大有前途。

低丘红壤开发利用

  低丘红壤是金华重要的土壤资源。为开发这一资源,1950年,金华专署制订垦荒计划,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1951年,开垦低丘红壤2593公顷。1952年起,结合低丘红壤开发,相继建立金华猪场、桐琴果园苗圃、兰溪县苗圃等国营农垦场。其中1955年建立的面积达1600公顷低丘坡地的石门农林牧试验场,科研人员取得以磷增氮、改良低丘红壤低产田的突破性进展。1959年,低丘红壤低产田大面积推广培肥改土,并在兰溪进行低丘红壤开发,扩大耕地面积。

62c36b709baeebe71514891f0bd42f0.jpg

金华县塘雅区官田公社桥西大队施用钙镁磷肥进行油菜对比试验

  20世纪60年代前期,金华专区在地、县委统一领导下,掀起一场以治山治水和低丘红壤改造为重点的大面积改造低产田的群众性运动。在治山方面,主要以浙赣铁路线两侧粮食主产区周围的黄土丘陵为重点,结合黄土丘陵改造和荒山绿化,发展多种经营。1963年和1964年,全专区植树造林就达140多万亩。在改造低产田方面,主要以大面积成片改造低丘红壤为重点,进行稳产高产试点,建设旱涝保收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大幅度增产。到1965年全专区改造低丘红壤面积80多万亩,农业和林业、畜牧业、副业生产全面发展,全面超过1957年的最高生产水平。

  20世纪70年代,为扩大耕地面积,建立浙江省第二个商品粮基地,金华地区扩大黄土丘陵开发,实施金兰衢黄土丘陵开发。1973年5月,地区革委会成立开发黄土丘陵指挥部,金华、兰溪、衢县等县也成立开发黄土丘陵领导小组,以治山、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掀起了大规模开发金兰衢黄土丘陵的热潮。1974年,地区革委会拨款购置大型机械设备,并成立地区开发黄土丘陵指挥部机械施工大队,协助金华、兰溪、衢县等县施工作业。至1978年,全地区累计新垦耕地、园地19万多亩,创办公社农牧场212个,开发粮食、饲料基地6万多亩。1979年起,黄土丘陵转向综合开发利用。

改造低产田成绩显著

  为加快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亩产、促进农业增收,地委、专署于1956年首次发出“向落后田进军”的号召,组织群众改造烂水田,积极改良大泥田、沙田、红壤土和旱地改水田。汤溪县当年即有1.74万亩低产田得到改造,增产粮食87万公斤。1958年,金华专区继续开展向“落后田”大进军运动,县、乡、社均成立改造“落后田”领导机构,组织劳力,从水(农田水利设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土(改造土壤)、种(选用良种)、管(田间管理)、改(改进耕作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实施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并开始推广运用以磷增氮技术。

0bb46cc71d9e9152f1723141c18d0ac.jpg

1958年3月,汤溪县高儒乡前进农林社改造落后田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专区尚有低产田100余万亩。在地委的领导下,全专区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部门紧密配合,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展了一场以磷增氮为重点的大面积改造低产田的群众性运动。在运动中,地委书记李学智带头,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开展科学种田实验,以及建立农业“顾问”团和采取领导、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种试验田,对各县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到1964年,全专区低产田面积由1962年的115万亩减少到30万亩,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取得显著成效。

  百万亩低产田改造,是金华历史上农田基本建设一项最大的工程。1965年10月21日,地委书记李学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自力更生,又多又快地改造低产田》的文章,对金华专区大面积改造低产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