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81丨金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面积改造低产田运动

2021-01-18 17:31:14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金华地处黄土丘陵,土地瘠薄,易旱易涝,加之土壤酸性强,粮食产量一直比较低。195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金华县建立石门农场,并派驻科研人员在石门农场和农业实验站,开展红黄壤改良、低产田改造及旱地作物的研究,取得以磷增氮改良红壤低产田的突破性进展。所谓“以磷增氮”,就是针对低产田土壤严重缺磷且酸性强,绿肥作物生长差的特性,对秋季绿肥作物施用磷、镁化肥,以促进其生长,增加土地肥力。1960至1962年,金华全区5805个单位搞对比试验,省农科院在石门农场建立红壤试验站进行综合研究,证实“以磷增氮”是改造金华地区低产田的有效措施。

  为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自1962年冬开始,在金华地、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县社队和供销、农技、农机、农资等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开展了一场以治山治水和“以磷增氮”为重点的大面积改造低产田的群众性运动。

  在治山治水方面,主要以浙赣铁路线两侧粮食主产区周围的黄土丘陵为重点,开展植树造林,实现造林一片,绿化一片;治水方面,要求动工一处、完成一处、配套一处,基本做到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1963年和1964年两个冬春,全专区共植树造林140多万亩;建成小型水库921座,完成续建和配套的大中型水利工程75处,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47万亩。

  在“以磷增氮”改造低产田方面。一是集中各方面力量,大面积推广“以磷增氮”。工业部门集中力量生产磷肥。1962年至1964年,新建磷肥厂六个,年生产能力达10万多吨。商业部门集中力量做好磷肥的调运和销售。银行贷款、地方资金和支农物资重点投向“以磷增氮” 改造低产田。1963年,集中了国家投放的80%的支农资金、50%的信贷资金、50%的支农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亲自试点,专区、县、区、公社四级共有500多个试验点,大队、生产队普遍建立了试验田,磷肥厂、供销社等单位也都建立了“以磷增氮”试验基地。科研单位深入低产田改造重点地区,对各种农作物进行“以磷增氮”实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措施。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紧密配合,“以磷增氮”改造低产田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全专区种植绿肥面积从1962年的60万亩增加到198万亩,80%的低产田种上绿肥。随着种植绿肥、“以磷增氮”面积逐年扩大,粮食亩产逐年提高。如金华县马海地大队,1957年至1961年,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1962年、1963年和1964年,粮食平均亩产分别提高到255公斤、436.5公斤和502公斤。

微信截图_20210118165408.png

金华县塘雅区官田公社桥西大队施用钙镁磷肥进行油菜对比试验

   二是抓住60多处千亩以上的低产大畈,作为低产田改造的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鉴于土质、水利条件和耕作制度大体相同,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基本一致,实行以低产大畈为单位,组织所在县的公社、大队、生产队参加,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成片改造和治理。为推动以低产大畈为重点的大面积低产田改造,地委书记李学智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低产大畈,组织开展低产田改造试点。一个是古方公社白水畈,面积近万亩,主要是摸索和总结在统一规划和领导下,组织各大队和生产队开展协作的做法和经验;另一个是“一片烂水田”的石门农场西迷塘垄,着重从开渠排水、改良土壤和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等农业科技方面探求改造低产田的经验。经过两年的改造和治理,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1964年,白水畈平均亩产达到340多公斤,比1962年增产近一倍;西迷塘垄平均亩产比1963年增长2.2倍,达到412公斤。从而,总结和摸索出一条大面积改造低产田的成功之路。

  在大面积改造低产田中,地委十分重视总结和推广各地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从1962年春开始,义乌、东阳、兰溪等县先后聘请农业“顾问”,作为县委和区、公社党委开展低产田改造的参谋和助手。地委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选拔政治觉悟高、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和专长,并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生产模范先进人物担任农业“顾问”。同时,强调各级干部搞试验田,要坚持领导、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方法。1963年1月15日《浙江日报》报道了金华专区及县聘请农业“顾问”和采取“三结合”种试验田的做法与成效,同时发表评论员文章,要求各地根据实际尽快建立农业“顾问”团。金华专区聘请农业“顾问”及采取“三结合”搞试验田的做法,随之在全省推广开来。

  1964年,全专区低产田面积由1962年的115万亩减少到30万亩。这年虽遭100多天的大旱,但粮食总产与1962年相比,增加2.5亿公斤,平均亩产增加83公斤。1965年10月21日,地委书记李学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自力更生,又多又快地改造低产田》的文章,即是对金华专区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全面系统的总结。

  百万亩低产田改造,是金华历史上农田基本建设一项大工程,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重要体现。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