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79丨解放初金华教育事业的改造与发展

2021-01-05 14:03:34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解放前,由于经过多年战乱,我国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学校分布很不合理;劳动人民子弟,尤其是女孩入学的很少;职业和技术教育很不发达。 

  金华解放后,在接管国民党政府遗留的公立学校,保护私立学校的基础上,按照“维持现状,训练干部,了解情况,稳步前进”的方针,进行教育整顿。

  1949年12月,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的总方针。金华地委根据这个方针,有步骤地对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选派党员干部充实到学校,建立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学校;配合形势教育,推动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思想改造;撤销坑害学生的训育处,建立教导合一的教学管理体制;参照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制订和建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废除“公民”、“童子军”等旧课程,开设 “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常识”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课程;初步改革“语文”、“历史”等文科教材,增加体现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精简课程内容,废除课程中体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通过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小学教育方面。将接管的原中心国民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或中心小学,原国民学校改为初级小学或村小学,并进行了整顿。1950年3月,在国家财经困难情况下,为解决广大工农子女入学问题,根据地委指示,专署文教科召开全专区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在全省率先研究部署乡镇完全小学办学“民办公助”,并决定在兰溪县女埠乡完全小学进行典型试验。随后,省教育厅提出“巩固与改造公立小学,大力发展民办小学,维持与扶植私立小学”的方针,强调小学的维持和发展,主要靠“民办公助”。专署文教科于4月召开文教工作会议,推广兰溪县女埠乡完全小学的经验。全专区小学办学“民办公助”由此全面推开,小学教育取得新发展。到1950年底,金华有小学3316所。

  1951年10月至11月,全省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争取五六年内实现全省学龄儿童均能入学的目标。为此,地委、专署要求各县(市)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小学五年发展规划,逐步增加小学布点,重点是扩大城镇完全小学办学规模,建立边远农村及山区初级小学,做好学龄儿童入学动员工作。同时,就适当提高教育财政投入、减免烈军属及家庭困难工农子女学杂费等作出规定。1952年,土改完成,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后,迫切要求在文化上翻身,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当年,金华小学增至412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至75%,工农子女占在校小学生总数的87.73%。

  中等教育方面。专署和各县人民政府在解放后接管了省立、县立等公立中等学校。为集中师资和财力、物力办好学校,全专区对公立学校进行了合并和调整,金华师范从义乌佛堂回迁金华城区办学,同时并入金华县和东阳县两所师范,其他各县简易师范学校改设或并入县立中学。对私立学校,政府按照“经济公开、量力而为,照顾三方(校方和教师、学生)、民主协商,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原则给予扶持,从1949年6月开始,按照在校学生数给予适当补助。部分私立学校还在自愿原则下进行了合并。到1949年底,金华公立、私立中学共26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20所。1951年4月,接收了美国教会津贴的私立新成初级中学。1951年下半年,为满足广大农民子女上中学的需求,解决城镇小学毕业生增加的问题,全专区通过增加原有中学班级和学额,扩大办学规模予以解决。这一年,金华中学在校学生增至1.11万人,比1949年增加49.19%。1952年,金华中学在校学生增加到1.71万人,比1951年又增长了54.05%。从1952年开始,高中招生改为全省统一招考。

  中等技术教育方面。全专区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对相关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调整。省立金华医院卫生技术学校与私立金华福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合并,改名浙江省金华卫生学校。同时,金华卫生学校、农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师范教育则重点发展,除扩大中等师范招生外,先后增设浦江、兰溪、东阳三所初级师范学校,以适应小学教育发展需要。从1951年秋季,中等师范还开始实行保送招生。到1952年底,金华共有中等专业学校六所,其中卫生学校、农业学校各一所,师范学校四所,在校学生3543人,工农子弟占74.4%,比1949年在校学生772人增加3.6倍。

W020210104565932028520.png

浙江省金华卫生学校早期教学楼

   高等教育方面。解放初期全专区仅有设在金华的国立英士大学一所高校。1949年6月,金华市军管会接管时,英士大学有工、农、法、文理等4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在校学生903人,教职员179人,其中教授82人,副教授30人,讲师23人。但由于英士大学无校舍、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以及学额严重不足等问题,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于1949年8月决定停办,其工学院、农学院及文理学院部分系的师生转至浙江大学,其他院、系、科师生分别转入有关高校,从而导致全专区仅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全部外流。

   工农教育方面。为满足广大工人、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需要,全专区有步骤地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和农村扫盲教育。1950年,专区及各县开始举办职工业余教育。到1951年,全专区共创办职工业余初等学校19所。次年,增至30所。金华市、兰溪县还先后建立职工业余中学三所。

  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扫盲工作。1949年,全专区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共兴办冬学330所,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达2.40万人。1950年,增至5762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32.29万人。1951年10月,将部分冬学转为农民业余初等学校(简称“民校”)。1952年春,全专区民校达1549所,在校学习的农民达9.44万人。同时,建立工农青年速成初等学校65所。

  金华专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接办、改造中小学教育,大大提高了学龄儿童入学率,开展大规模群众性扫盲运动,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而且开启了金华专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W020210104565935089518.png

原金华农校校名变迁史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