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婺州谣︱差点消亡的婺州举岩茶,缘何入选“人类非遗”

2022-12-14 18:59:00    来源: 浙江在线   监制 蒋梦桦 策划 杜羽丰 朱浙萍 本期作者 叶龙华(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荐稿)

请输入图片描述

日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金华的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和庙会(赶茶场)也列入其中。即日起,《婺州yao》栏目推出“问茶”系列,邀请专家学者一起探讨金华茶产业的发展,以及文旅融合新思路。本期将由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级研究员叶龙华,与大家聊聊婺州举岩的前世今生以及这块“金”字招牌下的漫漫茶路。

《婺州举岩,“金”字招牌下的漫漫茶路》

本期作者:叶龙华

请输入图片描述

11月29日,对于中国茶界是个大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容纳了全国44个茶技艺及习俗项目,而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金华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请输入图片描述

茶海钩沉,回望婺州举岩的历史往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儒家以茶明志,佛家以茶参禅,道家以茶修心,医家以茶入药。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产物,特别是在当地人的情怀中,是很难找到替代的。正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喝着吴江的震泽茶,写下了冠绝千古的抒情诗《离骚》。号称“马战鼻祖”的秦国人,嚼着干牛肉,喝着秦国特有的粗老凉茶,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慷慨情怀,最终一统华夏。茶在国人的情愫中,不仅仅是社交的道具,更是陶冶性情,修己达人,传递文化的不二灵物。

婺州举岩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中有“婺州有举岩茶,片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的记载;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碧乳就是指举岩茶,笔者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黄一正《事物绀珠》、张谦德《茶经》、詹景风《明辩类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又据清康熙《金华府志》和道光《婺志》记载,明代始金华每年向朝廷进贡举岩茶若干,一直沿袭至清道光年间。

婺州举岩在宋元两代时期,采用蒸青方法制成团饼茶。明代自朱元璋一纸诏书“罢团为散,改进芽茶”后,举岩茶从蒸青改为炒青,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叶茶。

几经沧桑,到了清末民初,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早已失传。直到1979年,在金华市、县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经过茶叶科技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在随后的全国供销系统茶叶评比中连续三年位列浙江省四大名茶之一。

请输入图片描述

花落新家,婺州举岩制作技艺再登顶

婺州举岩产于金华山双龙洞顶鹿田村一带。这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早晚昼夜温差大,土质腐殖度高,外加上“云暗雨来疑似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古诗句所描述的气候条件,构成了举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

根据资料记载,恢复生产后的婺州举岩采摘期大致在清明到谷雨期间,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一公斤干茶大约需要6万个左右的芽叶。举岩茶的主要工艺分:鲜叶采摘、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等五道工序。理条和挺直是举岩茶成形的关键工序,炒制的特点是以烘为主,炒烘结合,既保持原有茶芽的特色,又在锅炒中稍加手压,使得成茶更具特色。当时的婺州举岩干茶条索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翠交辉,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2005年,婺州举岩茶的商标持有人——浙江采云间茶业公司在原有的制茶技艺基础上,汇集茶界领域的诸多专家和企业的生产人员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在茶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好茶是做出来的”,一语道破天机。经过反复试验后,在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最终确定了优化后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流程和茶叶的干茶外形。现在的婺州举岩外形蟠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回甘生津。鲜叶须于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再经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过程完成。炒制特点以炒为主,炒焙结合,对温度和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保证了婺州举岩独特的色、香、味、形。

2006至2008年,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金华市、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三年三级跳。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又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子项目名列其中,这份荣耀,实属可贵。这说明婺州举岩的传承不仅仅是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强力验证。

时补法 摄

保护传承,婺州举岩需要提纲挈领的通力协作

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文化领域倾力打造“宋韵文化”标签,而作为有“小邹鲁”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婺文化的发掘和传播方兴未艾。婺州举岩作为唯一入围“人类非遗”的八婺茶叶品牌,应该要借此机会好好谋划一下,在增加品牌传播力度、宣传举岩茶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大保护传承的力度。

早些年,婺州举岩曾先后在金华黄宾虹公园、金华山双龙洞口、黄大仙祖庭开设“举岩茶苑”、“举岩贡茶馆”、“举岩道茶馆”。目前婺州举岩仅有金华山鹿田村一带的近百亩老茶园,和一个不大的制茶车间,更罔论非遗博物馆、茶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品牌形象店之类的高端体验场所了。近些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众媒体传播进入了新时代,婺州举岩在微信、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却鲜有曝光度,这不由令人扼腕叹息。

没有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产品的营销就会出现大危机,这又极易阻碍举岩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说个现状,今年上半年一部网络剧《梦华录》使得宋代点茶火遍大江南北,金华当地就有许多茶文化爱好者争相了解、学习点茶技艺。婺州举岩的“宋代点茶技艺”,在2021年就被列入金华市非遗名录,但因为缺乏技艺传承人,缺乏市场认知度,而少有人问津。

王松能 摄

如何擦亮婺州举岩金字招牌,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婺州举岩在缺失市场认知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消费受众面

据笔者了解,举岩茶当初在采云间公司接手前,虽有一点历史知名度,但只有极少的老金华茶人知道,缺乏大众认知基础。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企业虽有宣传,但普通百姓仍知之甚少,而且当时的举岩茶在产品品类上也缺少适合大众购买的品类,少了大众渠道,实际情况就是婺州举岩没有坚实的消费群体基数。

对此笔者建议,可根据市场需要,推出适合的特色产品。多渠道、个性化宣传举岩茶的文化,策划各种传播活动,积极参与到百姓的茶生活中去,成为百姓日常论茶、购茶时候的重要对象。也可以通过增加高档酒店、高档场所的曝光度,提升婺州举岩的品牌输出和形象调性。让举岩茶参与到书画界、文化界、企业界等社会名人活动中,组织举岩茶相关体验活动,增加高端媒介的宣传。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可采取适当赠送的方式,培养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名人成为举岩茶的忠实茶客,加以宣传。

时补法 摄

第二,如何增加线下实体,提升举岩茶的认知度和体验感

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举岩茶目前在金华城区,缺乏一个独立且上规模档次的实体窗口,这无形中为婺州举岩品牌文化的宣传以及非遗制作技艺的展示造成诸多不便,这和“人类非遗”的金字招牌是不相称的。

笔者建议,在大金华区域内,科学合理地分步开设符合婺州举岩品牌形象的专营店或场所,提升品牌植入。建立业务拓展机构,把举岩茶推广到高档酒店、茶楼、旅游景点、高级会所等适合场所,使顾客能够多途径品尝或购买到举岩茶,从而提升举岩茶的广泛知名度,更有效的以加盟或代理的形式以点带面的辐射省内和全国市场。同时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在介绍举岩茶的历史文化、制作技艺、茶品营销等方面开展有力的探索,补充线下推广的短板。

时补法 摄

第三,如何做好传帮带,发掘和培养技术扎实、有使命感的传承人

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人,既是文化口子的星星之火,也是农业口子的技术专家,但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茶行业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传承人缺乏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子承父业、兄弟同门的情况越来越成为不可能,更容易导致制茶技术人才的断代和匮乏。

笔者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婺州举岩不仅是企业的品牌,更是地方形象的代表。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不能只把重担压在企业的身上,传承人的选拔和培养,不能仅盯着企业的一亩三分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相关部门应该帮助企业着眼于未来,通过和兄弟茶企、职业院校等的合作,培养新人,薪火相传。对待非遗传承人,要在就业、职称评定、学习深造、经济待遇等方面出台行之有效且长期的人才培育政策。

有了政府和各方面大力支持,婺州举岩这块“人类非遗”的金字招牌,一定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值班编辑:朱浙萍

值班主编:杜羽丰


编辑:朱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