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439丨金华红色新闻人物之作家王西彦

2024-02-18 09:44:05    来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王西彦,原名正莹,1914年11月22日出生于义乌县东乡青塘下村。王西彦从1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残梦》开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文学道路上整整跋涉了68个年头,创作了100多个短篇小说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100多万字的散文以及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选编成《王西彦选集》一套5卷,是著名作家、文学教授。与此同时,他在新闻编辑领域也有所建树。

编辑《观察日报》

  “一二·九”运动之后,还是学生的王西彦和朋友成立了“北平文艺青年抗日救国协会”,王西彦负责宣传工作。这个时期,王西彦一面写作,一面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左联”的活动,成为北平左翼革命文艺运动中颇为活跃的青年作家。

  1938年春,从中国大学毕业王西彦辗转经南昌、九江、武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到鲁南、苏北战地做宣传工作。在战地,王西彦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退和古运河两岸贫苦农民的深重灾难,国家在侵略者的肆意践踏之下,人民流离失所。他把这些材料整理成文,写了许多反映民众困苦的短篇小说和战地报告,还经历了一场全国瞩目的“徐州大会战”。

  8月,经《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介绍,到南昌参加《抗日报》筹备工作,后因战局变化未果。10月,王西彦到湖南《观察日报》和塘田战时讲学院从事编辑、教学工作。《观察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38年1月。11月13日,王西彦随同中共湖南省委及其机关报转移至邵阳。当时《观察日报》的办公地点在邵阳城东鼓楼亭陈氏享堂。在邵阳,王西彦与文化界人士严怪愚、唐麟等交往密切。不过,他在《观察日报》只工作了月余,仅仅参与了报纸复刊的前期工作,就被调去塘田战时讲学院了。

  湖南“平江惨案”后,王西彦于1939年8月回到金华,并与中共浙江省委文委委员邵荃麟取得联系。

  当时的金华,在杭州沦陷后已成为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中心,会集了大批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和进步文化人士,创办了《浙江潮》《东南战线》《战时生活》》《抗建论坛》《刀与笔》等进步刊物,回家乡后的王西彦积极为进步报刊撰稿。

主编《现代文艺》月刊

  1939年底,在邵荃麟的安排下王西彦到福建永安筹备《现代文艺》月刊。1940年春,东南文委在金华成立,属中共东南局领导,领导浙、赣、闽、皖地区的革命文化工作,邵荃麟任书记。同年4月,《现代文艺》创刊,该刊的编辑得到了邵荃麟的大力支持,最初几期的稿子大多由他在金华征集,金华籍的艾青、冯雪峰都曾为刊物撰稿。王西彦在《现代文艺》的编辑中尽可能地体现出“谁在抗日”的问题。

编辑《正气日报》

  王西彦编辑《正气日报》文艺副刊的时间始自1944年10月,终于1945年初。他10月13日首次正式以编者的名义发布《致读者》,谈到负责发稿之人是园地的管理者,读者、作者才是耕耘者,副刊的好坏需要大家来贡献劳力;有朋友建议把《新地》办成纯文艺刊物,因为战争把东南和桂渝隔绝了,桂渝一带的出版物无法到东南来,而东南的文艺空气稀薄,如果它能够成为文艺的园地,对东南文艺运动是一种重要的助力,但“纯”到什么程度? 不易裁定。假如文学作品要迅速反映五花八门的社会现实,文艺的范围势必扩大,容纳各种各样的形式,《新地》就应该成为这样一个文艺园地。与前几任编辑相比,王西彦是与作者、读者互动最频繁、最认真的,报纸刊出了11封处理各种事宜的《简覆》,涉及副刊的定位、写作者的创作态度、文白之争、新诗评论、文艺创作的指导等议题。

  王西彦编辑《新地》期间,刊出过王亚平、赵景深、鹿地亘、李白凤、倪贻德、谷斯范、郭风、绿川英子、黎烈文等人的文章,经由他主持重新复刊的《文艺专刊》则刊有徐中玉、许杰、施蛰存、孙用等人的自作和译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西彦在著作颇丰的同时还曾担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并于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9月24日,王西彦逝世。



编辑:沈立